常态教学: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23438 浏览:107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课改初期语文教学也曾出现过一些“华而不实,闹而不止”的误区,反顾观瞻,我们要有所醒悟,有所改善,我以为语文课堂要回归真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本天职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进展”,回归常态的教学。

一、作文教学忌套用方式

同事们经常在办公室里谈论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是是谎言连篇套话连载。不是人为的编造父母离异就是家庭悲惨,弄得家破人亡;不是翻来覆去的作文题头的几句话就是课本上的几个事例;要么就大喊空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格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小学虽无升学压力,但对教师的评估主要还是要通过考试。老师便把作文程式塞给学生去套,去抄,去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章。”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生活的积累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准备之一。每个人的一生是自己的宝贵财富。以懂事之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五彩纷呈,只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感受生活的馈赠,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积累情愫,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料库,那么学生再张口说话、举笔行文时就不用发愁了。语文教师就要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就要将生活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学生人写作才会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二、语文课件忌华而不实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扩大了知识容量,吸引学上的兴趣,越来越受到学校、老师的重视。它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象、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是被多数人认可的。然而,课堂中也出现了不管内容是否需要,总要生搬硬凑些声音、影象以体现“教育现代化”的不良现象。一些让学生静思默想的部分,硬是配上了吵杂的音乐;一些严肃的不足却制作了机灵活泼的小动画,跳来跳去,闪闪烁烁;一些画面上简单的文字说明,甚至是一个选择答案都要费尽心思地在photoshop中制作出带阴影的浮雕效果……这种类型的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吸引大多数人的留意力,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适得其反。由于,这不仅轻易分散学生的留意力,而且还大大抑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当然,把多媒体课件设计得尽量美一些是必要的,但也要考虑到它的实际用途,切忌华而不实。

三、课堂评价忌一味肯定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体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评价却慢慢变了味:方式单一,语言含糊,不论对象,不分是非。走进课堂看一看,当学生答完不足,老师就是“掌声鼓励!”“很好!”“太棒了!”“真了不起!”这些语言。这未免过于流于形式。难道所有的回答都应这样肯定?都值得这样评价?实在,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首先应细化。“太好了!”好在哪里?是语言表达清楚,还是对不足浅析得透彻?评价要具体而微,切中肯綮。学生回答不足时一旦出现知识性甚至是思想上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出,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景,进入课文角色,逐渐与文本的视界融合,情感发生共鸣,以而得到情感熏陶和感染,使学生的独特体验以幼稚走向成熟,以偏颇、肤浅走向全面、深刻。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山中访友》时,在这方面就处理得很恰当。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当一位女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后,教师评价道:“山美,水美,树美你的朗读更美,让我们如临仙境,如痴如醉。”这一评价语言既简炼又具体,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评价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使用。对成绩差、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点;对处于上风的、轻易骄傲的学生,要适可而止。由于适时的激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过分的表扬会导致学生骄傲。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不是说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些,应艺术些,“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尽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四、合作学习忌信马由缰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不能简单形式化。实际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纵方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效果如何,每节课都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不足,便立即公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而且总是爱那几个代表发言“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怎么怎么看”,“我的意见是……”。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
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讨论时,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共同任务”以及自身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员介入,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否则,只不过是个形式。
记得特级教师程惠萍在执教《田忌》时,组织学生表演“孙膑献策”这一节就处理得很恰当。首先,她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讨论。讨论前明确:只有三个角色,剩下的一个人就当导演。讨论后与全班交流时,程老师先抽一个组上台准备表演,接着,问其他同学:“你们(未表演的同学)是谁?”“观众。”学生齐答。程老师立即纠正道:“不,是导演,留意观察他们哪些地方演得不好。”程老师很巧妙地给每位学生定位,让他们都介入了学习的全过程。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正发生着质的变化。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熟练驾驭课堂教学,求真、求实、求细,努力避免陷入这些误区,张扬学生个性,让语文课堂真正涌动生命的活性因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