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课改面对功利性不足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7409 浏览:240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反观阅读主体的学生,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几乎所有学生除了课堂上跟随教师浅析课文的思路并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阅读少之又少,即使阅读了,也是随性而为,除非任务所迫。大部分同学不太清楚探讨性阅读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行探讨性阅读,探讨性阅读对提高思维能力有什么帮助,等等。有着这种近况,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理由。
1.高考制度是导致应试化倾向的幕后推手。
高考制度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应试化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泥于“背景、段意、主题和特点”的固定方式,对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作了标准化、唯一化解读,显然在不知不觉中压制了学生充溢思想的灵性。更有甚者,把教材当做考试阅读进行指导并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应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革新教学论文潜能的开发。这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难怪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后来最讨厌上的课也是语文课。
2.教师“精讲”取代了学生“慢读”。
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少,练习题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甚至还上各种辅导班,最后所剩无几的一点时间只能“身体调节”,哪有精力看书?而课堂上只有可怜的几分钟阅读,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烦琐的浅析和频繁的提问占据着。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阅读教学是釜底抽薪,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就是一句空话。
3.阔别生活实际丧失了生命力。
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阔别社会实践。孔子有言:“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因此,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运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4.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和心理世界的差别性。
传统教学观念把知识看成是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以外到内的输入,同时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及其差别性,并在教学中体现出了过于简单化的倾向。长期以来,很多人以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夸大教师的教,因此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
在理想语文学习理念下,学生精神的愉悦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愉悦的精神吸引状态中,学生才有认知接受的可能和进展的可能。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策略、该教学系统的特点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以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制约教学论文。”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以而选择和制订最佳工作案例(即教案),优化教学过程的“精神吸引”,实现师生合作探究的最佳效果,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优化就是建立在这个论述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追求。
语文学习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具有“赚分”的“显性功利”,还有超越“赚分”这一“显性功利”的更高级和更重要的关于人的素养的“隐性功利”。引导学生熟悉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明白其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赚分”这样单一的“显性功利”上,而应该把目光放到关乎人一生的“隐性功利”。此外,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极力彰显语文学科魅力,彰显其承载人类文明与进展和对生命的体验与思索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熟悉到语文学习这一最具有深刻作用的“隐性功利”的重要价值,这样,语文学习才能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春天才会到来。为此我们尚需深入探讨,探讨出一条适合学生思维进展、能力提升、人格优化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乔建中,朱小曼.吸引教育:一种新型的教育论述.上海教育科研,1999,(3).
[5]杨兴防.革新教学论文教育的心理学思索.光明日报,2000-2-15.
[6]王玉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天津教育,1999,(4).
[7]古春华.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