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8 点赞:4939 浏览:1289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提高存活与进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愈来愈受到重视。而审美能力是学生在阅读时,所必备的素质之

一、阅读教学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进展”,“关注学生情感的进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艺术作品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地健康地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爱因斯坦说过:“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如何,人总是要凭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过期代和社会,走自己的路。”阅读课虽没有音乐、美术那么直感,但它却能赋予审美教育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不可分割,理智评价与情感评价当融为一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扶发幽微,在语言文字的练习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2、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2.1借助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氛围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学作品,其情感和美质往往是内涵的。这样,在体味鉴赏文学作品时,可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辅之以情感内涵与之相近的音乐。便能创设一种和谐的情感意境,渲染出浓郁的审美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如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为了体现大堰河凄苦的人生,我们特地播放了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哀婉悲凉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布满感情的范读,渲染出了强烈的伤感氛围。很多学生不由得潸然泪下,深切地感到诗人对大堰河那种同情、感激、挚爱以及对那个“可诅咒时代”的憎恨等感情,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这样的教学能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文章的情感世界,让他们带着一种审美情感,自觉地有创造性地进入审美天地。
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审美需求,必须要创设一种良好的审美氛围,尤其是抒怀散文的教学更是如此。由于,美需要以情感为媒介,教学更需要以情感为纽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这条情感纽带抛向学生,把作者、老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才能唤起师生的审美共鸣。

2.2发掘内在美点,揭示审美情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对文章的审美,不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对词句表层具象的审美上,而应结合作家的个性与写作时的特定心境,帮助学生深入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美或形象美等各种客观美所体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领悟文中思想情感的美,达到以情化人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得到陶冶。如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对昭君出塞给予赞扬,而有的学生以为昭君出塞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是懦弱的体现。我们假如结合历史知识,浅析当时大背景,那么学生就会悟出不能逞一时之快,要顾全大局的审美情趣来。
学生不仅要领略美,而且要觉悟到这种“美”所隐含的高尚情趣。如《绿》描写梅雨潭的绿色之美,假如仅仅理解对祖国山川的赞美,就使文章显得肤浅平淡,无法使学生真正体味出文章的“惊绝”之处。这不仅埋没了朱先生的神来之笔,也无法使已受赞美之辞渐染的心灵激起一点点的涟漪。但假如进一步以绿色的美学作用出发结合当时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就会感受到作者尽情地描写这片绿,正表示着他对安定、平静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更能以潭水的纯清软美之中,看到朱先生高洁而温和的情感世界。情感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真情只能在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引导学生真正走人作品,走近作者,发掘其中的内在美点,才能感受美的真正蕴含。

2.3利用各种渠道,开启审美想象

德国文艺评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很大一部分理由是由于它能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就不能不进展审美想象的能力。审美想象是审美创造的条件,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欣赏和艺术创造,缺乏审美想象的阅读将是令人遗憾的阅读。
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应该引导学生凭着想象走出作者生活的小圈罔,去开辟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在审美对象(作品)和审美主体(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以多个角度开启学生的审美想象。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我们可利用播放《春江花月夜》,然后要求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荷塘月色罔,进行再描绘、再创造:轻盈的荷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融融的月色给山川风物镀上了一层白银,笼上了一层轻纱,显得那么舒适,那么柔和神秘而富有诗意。接着再引进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使学生进入一种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优美境界,引导学生把两种美景融合为一景,这便能开启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练习学生审美创造的能力。
3、总结
开启审美想象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广阔自由绚烂的审美空间,让想象真正成为“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法国?波德莱尔),这还在于我们努力的挖掘和实践。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宝藏。如,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按照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终极培养学生语文审美创造能力,形成丰富而坚强的内在品质,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讨教育教学新策略,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翟启明.中学语文教育学[M].
[2]陈绍彬.朗读教学之管见[J].高中语文报.2003
[5]王龙.阅读的心理指导[N].读写新概念.200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