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字切入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10329 浏览:448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如何在最少的时间,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进展和进步,是摆在我们教师眼前一道难解的课题。那么,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切入口,无疑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摸索,根据课文内容与特点,巧妙地以一字切入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现作如下总结,也许能给大家带来些许启迪。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梳理课文

案例1:
在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后,笔者就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与孔乙己有关的含有“半”字的语句和暗含“半”字的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经过梳理、总结,学生很快感知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如①苦读半辈子,结果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②说起话来,白一半,文一半,说话半懂不懂。③姓名取之于“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
④饮酒,短衣主顾站着,长衫主顾坐着,而孔乙己却“站着饮酒而穿长衫”,两种主顾的身份各一半。⑤钞书时,结果是“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落”,做事一半,工作半途而废。⑥被丁举人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本来“高大”的孔乙己“坐着用这手慢慢走”,以至小伙计平看了去,竟“全没有人”,孔乙己成了“半个人”⑦孔乙己死了,应该不会留下一半在世上,但掌柜的粉板上,分明还有他“欠十九个钱”的字样,残缺的肉体已经离开了人世,他的苦难灵魂却还附在酒店的粉板上。肉体的一半死了,安息了,灵魂的一半却还继续留在人世间受人嘲弄,受人侮蔑……在梳理的基础上,我又有机指导学生联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深挖孔乙己的思想灵魂。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老课文,一直作为经典文章被选入初中课本。由于小说篇幅过长,内容较多,同时,作品所反映的主题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很远,因此,选取教学的切入口,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中,笔者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课文中有很多的语句都直接含有“半”字,有些内容也暗含着“半”字,而这些语句和内容直接勾画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紧扣“半”字,梳理课文,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四两拨千斤”——感悟主题

案例2:
在教学《幽径悲剧》时,在梳理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知藤罗之美、幽径之美和藤罗悲剧后,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12-14小节,圈划出这几段中含有“人”字的句子。然后让同桌讨论,想一想,以这些含有“人”字的句子中,我们能读到什么?(教师提示以“存活”、“尊严”、“亲情”、“名誉”、“自由”、“是非”、“妍媸”、“人性”等方面加以思索。)学生经过提示后,思路豁然开朗,一下子以物的悲剧(藤罗的悲剧)上升到人的悲剧。感知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学生1:“‘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以无害人之意。’说明了我们应该做一个尊重别人的人,尤其要尊重生命,由于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但事实上在期间,并非如此,因此以这一个‘人’字上,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注,这也是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之一。”
学生2:“‘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我以为这句话既是作者的自嘲之言,也是对那些伟人的嘲笑,也反映了作者的无奈。”
师:“那作者想要说明什么?”
学生2:“关注自然,关注生命,这是我们人类所应该做到的。作者做到了,连花花草草也能惹起万斛闲愁,这不是没出息,而是对生命的一种高度尊重。”
学生3:“我也这样以为,更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位人文学者的悲悯情怀。”
学生4:“作者并不是一个渺小的人,而是正话反说,我也以为,作者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而那些伟人却没有,这不正是一种无声的呐喊吗?这应该值得我们所有的人深层次的思索!”
……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一篇散文。其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其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其情渗透字里行间,沉痛不失其蕴藉。文中古藤萝的悲剧,是整个幽径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因此,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自然成了教学的难点。怎样由“物”到“人”,而又水到渠成?怎么去切入本文的难点,指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我一直冥思苦想。偶然间,我发现在文章12-14节中有很多的“人”字与“我”字。经比较后,以为“我”字更多的是作者一种主观意图,而“人”字更能体现作者对人性的关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决定在教学中捉住“人”字,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圈划“人”字后,通过“人”字,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谓是“四两拨千金”,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既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领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又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熟悉了关注人性热爱生命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
以上两个案例,仅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我个人以为,一堂语文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面面俱到。有时,我们只要捉住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围绕一两个主打不足,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就比如歌手的一张专辑里的主打歌一样,使人线人一新。也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杨权应,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