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5663 浏览:185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笔者以为:注重一个“巧”字。“巧”在精心的选择,量的把控,“巧”在播放时机的选择.只有巧妙运用多媒体,它才可能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巧借多媒体,激发兴趣,营造情境、氛围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以声音、形体、色彩、运动、意境、情节等多方面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极大程度地激活课堂.激发兴趣,激励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因快餐文化盛行,读过原著的学生较少,文本涉及的人物众多,建筑格式繁杂,行进线路迂回,难字较多,学生阅读起来倍感困难。假如在学生读、品后,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关片断,将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起到了推动作用。影片与课文结合起来欣赏,学生十分活跃。
另外,学生受其年龄与身份的制约,与文本难免有时空间隔之感,加上语文文本,都是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的产物。作品的情感,写作的针对性,靠学生单纯感知文本无法透彻理解,教师需恰到好处地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建好桥梁,让学生更快,更深地领悟文本的妙境。
借助多媒体还原现场,对单纯的、阅历浅的中学生来说,可增加其见识,激发其情感。帮助其更透彻地理解文本。

二、巧借多媒体补充资料,加快课堂教学节奏

大部分文本对学生而言,都有其疑难处。巧借多媒体补充资料,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古代诗歌散文的教学中,有的文章以文气取胜,老师不宜琐碎的讲解,肢解课文;而应把时间最大限度让给学生,让学生沉醉于文本去品读,美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疑难处巧借多媒体补充出来,供学生参考。比如,译文通过投影补充出来,学生借此解决理解的障碍,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比教师零碎的讲解效果要好。如杜牧的《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其华美的辞藻,铺陈的手法,和谐的音韵,贯通的文气,非朗读无以领悟。而难懂的语句每个学生不尽相同,一问一答式,低效,琐碎。借助多媒体展示译文,学生各取所需。重在诵读,整体感知。在吟诵中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进展的平台,而不是教师展示的舞台。
三、巧借多媒体播放视频文件,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艰难之所在。鉴赏水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可以机械传授,它依靠的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因而,课堂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关键在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艺术的情境和氛围。教师的言语、表情乃至表演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创设出必要的情景,但毕竟是有限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这方面恰可大显身手。很多影视剧、系列片、音像带、纪录资料、艺术经典都可以直接或经过制作进入课堂。大增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情趣。

四、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习作,评讲快捷,直观

在试卷评讲中,把学生的典型错例拍摄后,借助多媒体播放,让学生评点,讨论;教师引导。收效很好,事半功倍。如作文评讲,借用此法,学生介入热情高涨,对做卷人的书写态度、立论、切入的角度、写作的思路、论据的选用、浅析的力度等,都有一个具体、直观的熟悉,品评、讨论,气氛热烈。以书写,到布局谋篇;以遣词造句到浅析的精当有力:都有一种直观的观照。教师在此基础上的点拨,引导,效果明显。
另可借助多媒体随堂检测,梳理教学重点,快捷,高效。
特别是文言文的随堂检测借用此法,反馈快捷、明晰,学生介入积极性高。课堂节奏紧凑。
综上所述,巧用多媒体,使先进的科技为我所用,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非凡的功用。但要留意,多媒体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千万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假如在解读课文时,教师一味地将文字破译成幻灯片、录像、多媒体课件,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这势必会淡化语言练习,弱化语言教学的效果,以致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注重一个“巧”字。第一,“巧”在精心的选择。宁缺毋滥,做好量的把控,以免误时,影响课堂实效。课堂的主要时间用来感知、品味文本,多媒体只能是辅助作用。第二,“巧”在播放时机的选择。结合媒体文件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防止时机不当,干扰学生留意力,影响学生对文本的静心的感知。过早的切入会剥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总之,做好“巧”字,巧用多媒体,以真正作用上实现现代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