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上风\局限与应对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17107 浏览:72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着多方面的上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但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也有着一些局限性,使课堂缺乏互动的灵活性,抑制语言文字的想象空间。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丢失优质的传统教学策略,是值得我们留意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上风;局限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得到广泛运用,它将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能够将所需的各种语音、图像、视频信号整合起来。因而,语文教学更加具有活力,课堂结构得到优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但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是值得我们留意的。

一、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上风

1.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方式,为学习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种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一改以往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姿多采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配乐朗诵、教师制作的PPT文档、展现收集的各种背景资料、影像资料等,能带给学生黑板与书本所不能展示的、运动的情与景。如在教学《陋室铭》中,课件开头设计的是动画的图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印入学生脑中,配着《高山流水》柔和的古筝乐曲,把学生的心由紧张而引向舒缓,听着那抑扬抑扬的朗诵,感受着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会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课外情境中。课文《春》的教学,首先运用Authorwere课件,在一阵动听的笛声中,课题以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随后出现作者的头像与先容,让学生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熟悉,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就是5个按钮,点击小画就会出现所对应的内容。比如春花图,在主题下方有一个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画、视频图像、动画等;在屏幕的右边出现该段文字,且该段文字的范读贯串始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范读。通过多媒体的这种消息结合、声像并茂、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调动起学生介入教学互动活动的热情。

2.审美教育主阵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沉淀,形成了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美的内涵,因而语文教学成为教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通过形、声、像结合的形式,让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静态审美成为直观的、动态的体现。
在教学《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用一个“绿”字展示“春”悄然而至的,我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诗的语言美,学生很快领悟了诗人笔下“绿”的神韵。“绿”字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学生在感悟江南美景的同时,还领悟了诗人用词的精练,“绿”字体现了春的神韵、春的生机,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意境美。又如在讲授《敕勒歌》时,开始我出示一组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的静止画面,学生没有特别的反映;于是我就启发学生:诗中各景是何颜色?谁为主体?你以为画中还要加点什么?引导学生的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景象:一望天际的草原,和风吹拂,草木摇曳,绿波起伏,牛羊时隐时现……接着我放映草原景色的录像,让他们看到真实的北国草原,感受诗的美丽意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给他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审美时空。

3.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局限性,整合了课外的其他知识,促成了知识系统的形成,扩充了信息量与知识面。例如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运用视频,播放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哈尔滨春节时举行冰展,海南岛春节时人们游泳,就此向学生先容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要素——纬度热量的差别;展示同一纬度的青海省与山东省的自然图片,得出物候形成的另一要素——经度;又展现喜马拉雅山脉不同海拔的风光,得出第三个因素——海拔。这样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学习了语文知识,又掌握了地理常识。

4.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由于学生对大多数课文内容缺乏感性熟悉,若通过想象力来完成学习任务,往往会碰到很多困难,这时多媒体技术就是很好的帮手。如教《黄河颂》一课时,先播放《黄河大合唱》视屏片断,增加学生对黄河的熟悉,激发学生热爱黄河的感情。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情感,以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再辅之播放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权交接的视频,当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冉冉升起的时候,课文《黄河颂》中的爱国热情就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

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局限性与应对

1.忌方式固定,善策略多变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给学生带来新奇的课堂,学习兴趣渐浓,但多媒体课件无法灵活地驾驭课堂,不能针对课堂的突发情况教学论文进行调整,在课件的引导下,课堂教学只能按预设的程序进行,有时会妨碍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通过科学的策略让学生接受语言知识,而且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艺术,陶冶思想情感,燃起思维的火花,形成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这些不能仅靠多媒体技术来完成,而要靠教师自身深厚的文学修养、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变幻多样的授课策略,以及师生间的随时变化的互动。这样,学生就会在字里行间、在课堂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启迪人生聪明,以而掌握祖国灿烂的汉语言文化。

2.克服想象空间的抑制,发挥语言文字的遐想力

多媒体技术固然能够提供给学生语言文字无法形象表达的音、形、影,能唤起学生情感、引导想象,但毕竟有其局限性,是无法与语言文字本身所带给学生无穷尽的想象所比拟的。如我们看根据金庸先生著作改编的电影,就不如看金庸先生的原著,看电影达不到书中的意境。电影只给我们作品的音影体现,不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联想。试想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钻出来”一句中的“偷偷地”“钻”,又如何能用直观的影像表达呢?“风轻悄悄地”“草软绵绵的”,其用词之妙,如何能用画面表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明了一种形象在不同的情感变化中,就有着不同的结果。固然有时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能提升学生的思索力、想象力,但却没有语言文字的描述更让人有想象,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只能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辅助手段,不能绝对化,不能照搬,要因课而用,因时而用。

3.转变使用能力参差不齐的局面,扬长避短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但对于大部分乡村教师来说,驾驭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实际困难,有的学校条件尚不成熟,缺乏设备;有的教师缺乏培训,操纵不熟练,往往只能鉴戒一些现成的PPT文档,按照文档的过程与步骤进行,未能深入地对文档进行探讨,与所授知识融合,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因此教师要深研教材,思索探讨,扬长避短,使之服务我们的教育对象,让学生在现代教学手段中更好地学习语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快捷工具,我们必须会用它、用好它,让它在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多媒体技术,既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作用,同时也要熟悉到它的局限性,并灵活地运用其他教学手段,让它们共同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啸.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J].实验教学与仪
器,2010(2).
[2]范秀梅.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09(S1).
(宁远县禾亭镇中心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