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尝试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5011 浏览:155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智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进展,教育革新教学论文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人才观的熟悉也不断提高。新时期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思维开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讨新的方式,摸索新策略和新途径。当然,这并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而是教育革新教学论文的一项内容,它应贯串在日常教育之中。就语文这一学科而言,目前大多教师虽明确了培养目标,懂得了培育人才的目标以及探讨适应性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量,但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却有着着偏废现象,即在“读”的方面探讨较多,而在“写”的方面努力不够,这样就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以而影响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科学构建适应性的教学方式呢?笔者以为,既要重视“读”的有效开放,也不能忽视“写”的积极练习。本文就结合教学经验,尝试构建一种“3+3”式的、夸大“读”和“写”的语文教学新方式。

“读”就是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浅析,“读”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在“读”的能力培养上,笔者总结出比较、假设、质疑三法,以开放学生思维,通过不断努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一,比较法。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策略。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推动教学论文积极思维。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策略,能够培养浅析不足的能力,使思维得到一定的开发。例如,在学习巴金的《永远不能记忆的事情》和唐弢的《琐忆》这两篇文章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一样的,主体也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平凡的小事来颂扬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的。但具体选材的角度和范围是不同的,语言及文章的风格也是有别的,结构安排更是各具特点。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在联系中掌握了知识,在浅析中提高了能力,在鉴别中开发了思维。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以不自觉到自觉,比较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当学到郭沫若的《石榴》一文时,有学生主动把它和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进行比较,也有的学生把它和郭沫若的《白杨礼赞》进行比较。这样就把语文学习中看似独立的、单个的篇章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是多角度多范围的,既可以把优秀的文章同优秀的比较,我们谓之正比;也可以把优秀的同一般的或低劣的进行比较,我们谓之反比;既可以拿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我们谓之纵比,也可以拿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我们谓之横比;既可以拿文章同文章进行比较,我们谓之类比,也可以拿文章同其姊妹艺术,诸如电影、绘画等进行比较,我们谓之异比。实践证实,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效果良好、功能齐全、实用性极强的教学策略。比较本身就是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中掌握一般规律,熟悉特殊性的东西的一种思维活动。运用比较,可以培养学生浅析事物、判定思索、求同辨异的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只要恰到好处地发挥“比较”的特长,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假想法。假如说比较法能够开发学生的正向思维或单向思维的话,那么假设往往能够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或逆向思维。比如郭沫若的《石榴》一文,作品是通过赞美石榴不避炎阳的精神,讴歌我们民族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的,作品最后三段写道: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以昆明回来,说昆明的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在讲到结尾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假设的策略进行学习。我提示学生,文章以枝到叶,以叶到花,又以花到果,逐层描写。以文章结构完整这一角度看,到倒数第三段收束全篇看似更好。提出这一假设,学生便积极思索,发言热烈。有学生说,后两段与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没有丝毫联系,纯属赘疣,应该删掉;也有学生说,后两段不能删,有了它,才有文章的情趣美,缺之文章则不饱满。这样一假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多向思维得到了开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假设的策略,往往可以收到想不到的效果。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第三,质疑法。假如说假设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或逆向思维的话,那么,质疑除了也能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外,重要的是能拓展学生的深层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碰到的不足进行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看法,敢于向定论挑战,这就是质疑的因素在起作用。例如,在学到司空图的《独望》一诗时,前两句是“绿树连村暗,黄花出陌稀”。教学参考书的解释是:绿树相连,使村庄变得阴暗,黄花长出和麦田连成一片,黄花变得稀少。学生对“黄花出陌稀”这一句的解释进行了否定。学生根据这两句对偶的联系,指出:黄花长高,超出了麦田,遮住了田间小路,应是“田间小路”变得稀少和断断续续,而不应是“黄花”变得稀少。学生的浅析有理有据,观点不无道理。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了肯定和赞许,使学生受到了鼓舞。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索,大胆假设,标新创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为了适应时代进展,仅仅夸大“读”的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更要对“写”进行积极练习。以某种作用上讲,“写”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其智力。“写”就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练习,笔者通过多角度作文、启发式作文、自改互改作文的探讨,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第一,多角度作文。所谓多角度作文,就是一个题目,学生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侧面进行立意,写出观点有异甚至相反的文章来。这种作文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比如,我给学生一个题目《满足常乐》,有的学生的题目是《满足未必常乐》,有的学生的题目是《知不足常乐》。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当今革新教学论文开放的形势,写出了观点新奇、内容健康、情调高昂、生动活泼的好文章。再如,《“架子”的危害》一题,有的学生就此生发开去,写到:有一些人一旦得了一官半职,就头脑昏昏,飘飘欲仙,搭起官架来。把自己居于人民群众和革命同志之上,影响了我党密切联系群众、谦虚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有的同学则以另一角度立意,拟题为《“架子”是你硬给人家搭起来的》。文章写到:本来一些的人起初并没有架子,可是总有一些势利眼极尽巴结奉承只能事,见人家就“局长”“书记”地叫个不绝于耳,把以往那些“老师”“同志”的亲切称谓抛到了九霄云外。由于这些人的奉承,使那些本没架子的官也慢慢搭起架子了。有的学生则以另一个角度着眼,拟题为《“架子”不可不要》,文章语出新意,当“官”必须有“官架”,这种“架子”搭得越大越好,越高越好。比如你来送礼,我就搭起“架子”,让你攀不上;你来讲情,我就搭起“架子”,秉公办事;你要宴客,我也搭起“架子”,板起面孔,让你扫兴而归。由此看来,这种“架子”非搭不可,不搭不足以正党风。诸如此类的多角度作文,确实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第二,启发式作文。所谓启发式作文,就是启发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生活中找素材,着力构设情节,谋篇布局,完成作文。例如,学了《项链》这篇小说之后,我让学生写《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在对原文情节和主人公马蒂尔德性格有较深把握的基础上,学生补写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的故事情节。同学们的此篇作文大多想象公道,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各具特点,情节也绝不雷同。这种启发式作文形式,使学生思维在作文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第三,自改互改作文。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在作文批改方面,我也作了较大的革新教学论文和尝试。转变过去教师坐办公桌前闭门批改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批改自己的或别人的作文。
学生作文之后,教师及时收缴上来。教师应阅读学生的作文,做到明了学情,不必精批细改,三五天之后,再把学生的习作返回,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结果是:学生原先看不出的不足,这时能够看出来了。但是学生自改作文,并不是所有的毛病都能看出的。比如错别字,学生就很丢脸出,其他方面有着的不足也一时难以找出。这大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吧。对此,我们再进行第二步修改,让甲学生修改乙学生的,乙学生修改甲学生的,这即互改作文。一般情况下,甲学生能够发现乙学存活在的不足,乙学生也能找出甲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这可能是一种“识人不识己”的现象在作文修改中的体现。通过互改作文,收到了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增进交流的效果。在自改和互改作文中,学生发挥其聪明才智,根据自己的熟悉和见解去进行评改,个人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这一教学原则。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3+3”教学方式的目的,就是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勤奋学习,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不断探讨新的教学策略,逐步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人才。
(责任编辑关燕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