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5802 浏览:186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社会的变革,家庭结构的迅速转变,学习负担的超负荷和就业压力日益严峻,都是中学生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固然,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受到各方的日益重视,但显然,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在完整的生活中提高,而不是靠单一的心理课程来支撑。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课文和教师语言本身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也是学生与教师和作者沟通和建立共鸣的媒介。本人的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假如有效地通过语言艺术本身或各种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原作者的情感意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并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和文化品格,建立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的基础。
以《最后一次报告》一文为例,教师在讲读这篇文章时,要结合报告词本身的特点,使自己和学生能够进入角色,体验作者的沉重悲愤、激昂慷慨的情绪,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感受到熏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课程设计,支持课程实现建立、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延伸目标。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也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浅析和评价作品中渗透积极的人生观,为学生建立自己人生观念提供建构主义者倡导的“支架”。比如《俭以养德》一文以道德品质的高度摆事实,讲道理,阐述了提倡节俭的观点。教师应以把握中心论点、浅析文章的层次入手,深挖教材,深入浅出地讲清文章所要阐明的道理,然后让学生浅析不同行为方式的是与非,美与丑,因势利导进行育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浅析能力,更可以提高思想觉悟,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设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引导学生体悟语言本身韵律之美的同时,深刻体验古人的心境和看待世事的价值取向。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国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于谦《石灰吟》中“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折射出诗人的胸怀、情感和境界。教师需要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先走进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再引导学生浅析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同学交往中的认同取向和行为实践。
“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的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本身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成为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日常实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践融为了一体。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