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至1978年间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4514 浏览:130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949至1978年间,中国事|教育论文范文|在中国领导下,围绕着实现产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一个重要时段。在此期间,国家在农村也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现代化的探索,并在某些领域有所突破。但因受体制所限,再加上建国初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产业化为中心,优先发展重产业,使农村成了为产业和城市提供粮食、生产原料及资金来源的基地。这使农村现代化陷入滞缓状态,并成为整个社会现代化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对中国农村29年的现代化进程作一个,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对农村现代化所取得的进展,农村现代化整体进程缓慢的状况,及造成整体进程缓慢的原因等作了系统研究。第一部分对1949至1978年间中国农村现代化探索中所获得的进展进行梳理和研究。建国后,中国在农村现代化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经济方面,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两方面内容。农业现代化方面,通过农业集体化实现了农业规模经营,在规模经营基础上兴修农田水利,大搞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等农业技术革新:农村产业化,则是通过大办社队产业进行的。政治方面,农会的组建培养了农民的组织意识;农村开展乡镇建制,举行普选,使农民作为国家主人参政议政,对农民进行了一次政治培训;确立了社会救助及五保供养制度、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获得一定社会保障,也保证了农村社会的有序运行。文化方面,国家为促进农村学校教育的普及采取系列措施,尤其在扫盲工作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革命文化输入农村,使农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第二部分对1949至1978年间中国农村现代化整体进程缓慢状况进行探寻和研究。1949至1978年间的中国农村,尽管在经济、政治、文化层面都曾产生一系列现代性的、或对传统社会曾起到破坏性的因素,从而促进了中国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中国农村现代化整体进程比较缓慢,且与城市差距日益拉大,终极成为城乡二元结构中被疏离隔绝的一个区域。经济方面,尽管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如对土地的规模经营,农业现代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村产业化的起步等。但是这些因素并未能完全发挥效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影响了经济现代化进程。政治方面,建国初期农会在国家权力的控制之下发挥作用,在物质基础上也依靠于它,故作用很有限,时期的农会又完全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集政治、经济、社区组织于一体的人民公社体制使农村处于准军事化框架控制之下,农民只有参加劳动的权力,没有讨论分配方式及按自己意愿反馈意见并维护自身利益的自由;在当时农村经济水平比较低下,国家又没给农村公共福利提供资金的情况下,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水平非常低下。文化方面,因基础太差,国家提供给农村教育资金又少,建国后农村教育水平依然低下;“革命文化”既没有真正控制和取代传统村落文化及价值观念,同时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所以,1949至1978年间,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在整体上比较艰难、缓慢。第三部分对1949至1978年间造成中国农村现代化整体进程缓慢的原因进行剖析和研究。1949至1978年间,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之所以缓慢,原因颇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以实现产业化为中心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使农村成了为产业、城市建设提供资金、原料的基地。这给农村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压力,导致农村资金积累途径短缺;二是农地准公有制的确立影响了土地的生产效率。在这种农地制度下,获益最大的是国家,农民积极性无法发挥,对土地感情日益淡漠,导致生产效益很难有效提高;三是国家——农村基层干部——农民间的非良性运行妨碍了农村现代化进程。通过以农村基层干部为构架起来的行政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当彼此的互动关系呈显形或隐形冲突却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时,便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影响社会有序发展;四是人口逆向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使农村承受了过多压力,成了为城市减负的缓冲区,同时这种人口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也强化了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被隔离的区域,妨碍了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论文在写作上有以下几点创新。首先在研究方法上,以历史学研究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社会学的实地调查方法、经济学的图表分析及数字统计方法、人口学的人口活动|教育教学论文|理论等,多角度、多视野地1949至1978年间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其次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立体地解剖中国农村现代化历程,并将视野定格在1949至1978年间这个有关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相对较少的时段内,输理其发展脉络,解读其发展状况并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历史因素,为今后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鉴戒和启示。再次在资料运用上,本文在大量运用传统档案资料、汇编文献资料,参考相关专著、论文等基础上,还去农村作实地调查,收集到一批口述资料运用到论文中,这给文章增添了鲜活的记忆和下层民众的声音,丰富了历史的内涵。通过以山东省为例,对1949至1978年间的中国农村现代化历程的,本文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鉴戒:一、农村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链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立体概念;三、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四、农民的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五、产业化与城市化必须同步进行。与改革前相比,今天的农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农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一些昔日曾影响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甚至有的还更突出。如城乡人口的收入、生活水平、文化层面差距的日益拉大,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活动|教育教学论文|的因素依然存在等。农村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现代化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并且成为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之路上的障碍。中国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此问题的严重性,确立了“以工哺农”的策略,自2006年起,减免全部农业税,并拟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这说明政府已越来越重视农村这个巨大而又落后的区域,也越来越清楚农村现代化对整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从新中国农村现代化历程中吸取经验和鉴戒,可使我们获取某些启迪,也可使我们在今后的农村现代化之路上少走弯路,这正是本文想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关键词】:农村现代化进程山东
【论文提纲】:英文目录6-8中文摘要8-11Abstract11-16绪论16-35一、现代化概念的界定及发展16-20二、农村现代化的内涵20-24三、选题原因和选魔意义24-27四、资料获取、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27-30五、关于农村现代化研究的学术史回顾30-32六、一些需要说明的问题32-35第一章农村现代化的探索及其成效35-95第一节关于农村经济现代化35-63一、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35-56二、农村产业化的萌发和起步56-63第二节关于农村政治现代化63-81一、农民协会的组建增强了农民的组织意识63-66二、建国初期乡村建政工作的开展66-69三、农村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制度的确立69-81第三节关于农村文化现代化81-95一、农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81-88二、农村传统文化观念的变迁88-95第二章农村现代化整体进程缓慢95-145第一节经济现代化进程缓慢95-120一、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95-105二、农村产业化水平低下105-112三、农村市场的缺失112-120第二节农村政治现代化进展缓慢120-130一、萌发的现代性政治因素发展受到限制120-124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124-130第三节农村文化现代化进展缓慢130-145一、农村教育水平低下131-137二、呈双层特色的乡村文化137-145第三章中国农村现代化进展缓慢原因分析145-217第一节以产业化为中心的国家战略145-162一、国家对农村的“多取”、“少予”146-155二、国家战略对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155-162第二节农地制度的变迁162-181一、农地准公有制的形成162-169二、农地准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制度169-176三、农地准公有制实行的结果176-181第三节国家—农村基层干部—农民间的非良性互动181-202一、国家与农村基层干部之间的互动181-189二、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间的互动189-198三、行政管理体系的非良性运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198-202第四节以逆向为主的人口活动|教育教学论文|202-217一、国家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活动|教育教学论文|202-207二、人口由城市向农村逆向活动|教育教学论文|207-211三、人口的逆向活动|教育教学论文|妨碍了农村现代化进程211-217结语217-225参考文献225-243致谢243-244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244-245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4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