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1922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4273 浏览:114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国近代教育经历了一个艰难发展的过程,在中与西的交流与碰撞中,在传统与现代的反复与纠葛中,新教育从无到有,渐成大势。五四运动之后,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潮流,各种教育理念不断传入中国,教育上出现科学化和化的趋向,教育开始关注下层人民,出现了平民教育运动,并终极发展为乡村教育运动。与各种教育理念同时传入中国的是各种救国思潮,职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被不同人奉为圭臬,教育救国论者把眼光放在广大破败的农村,认乡村教育是改造中国社会的惟一路径,乡村师范教育作为乡村教育之“母机”受到重视。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自1922年五所农村师范分校设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22年至1927年为起步阶段,这时期的苏省乡村师范教育体现出其初创时期的摸索特征,关乎乡村师范教育之宗旨、课程、意义还处于讨论之中,其榜样意义巨大。1927年至1932年为发展阶段。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的设立开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发展阶段之始,其全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给苏省乡村师范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各乡村师范学校学习晓庄办学方式和改造社会之精神,乡村改造事业开展起来。1932年至1937年为徘徊期。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受影响,学校数量减少。更为重要的是,1932年后的国民政府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乡村师范学校独立精神渐趋丧失,改造社会之精神大打折扣。对苏省乡村师范教育进行探讨,对其办学实况的考察是其中之义。本文对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办学实况的考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选取了研究乡村师范教育绕不过去的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通过对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最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的阐述来考察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部分选取了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是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史上重要的一笔,其办学亦颇有特色。通过对其师资、劳动生产练习和乡村推广事业的考察,可窥其办学实况。第三部分,本文对苏省其余五所乡村师范学校办学实况进行一般性考察,从师资状况、课程设置比例、乡村改造事业三个方面来看这五所乡村师范学校的办学实况。研究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对其利弊得失的考察亦是题中之义。首先,从教育目标上审视,苏省乡村师范教育有两层目标,其直接目标是为苏省乡村小学提供合格师资,事实上乡村师范学校确实为苏省乡村小学提供了一批合格的师资。在更高层面上,苏省乡村师范学校还承担着改造乡村社会之责,乡村师范学校只是部分改造了四周乡村,并没有达到最初改造乡村社会乃至复兴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在对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得失探讨的同时,亦对其得失原因进行探讨。分析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可资现代教育鉴戒。【关键词】: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江苏省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2-4Abstract4-8第一章导论8-13第一节研究缘起与题目界定8-9一、研究缘起8-9二、题目界定9第二节学术史综述与资料来源9-12一、学术史综述9-11二、资料来源11-12第三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2-13一、研究思路12二、研究方法12-13第二章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兴起的背景13-20第一节新教育运动13-15一、新教育运动之概念13-14二、新教育思潮澎湃14-15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5第二节社会改良思潮15-17一、各种社会改良思潮15-17二、乡村教育思潮兴起17第三节乡村师范教育兴起的推动因素17-20一、乡村教育之需要17-18二、义务教育之推动18-20第三章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概貌20-35第一节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的起步时期(1922-1927)20-26一、时间段划分依据20-21二、起步时期的发展概况21-25三、起步时期的特征25-26第二节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的长大时期(1927-1932)26-30一、时间段划分依据26-27二、长大阶段的发展概貌27-29三、改造乡村社会之精神29-30第三节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的徘徊时期(1932-1937)30-35一、时间段划分依据30二、徘徊表现30-32三、徘徊原因之分析32-35第四章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办学实况之考察35-53第一节陶行知的办学理念及实践35-40一、陶行知办学理念35-36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36-38三、教学做合一38-40第二节黄质夫与栖霞乡村师范学校40-45一、办学座右铭:一流的教师40-42二、生产劳动练习42-43三、乡村推广事业43-45第三节其他几所乡村师范学校之实况45-53一、师资状况46-48二、课程设置比重48-50三、乡村推广事业50-53第五章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得失检讨53-67第一节教育目标的审视53-59一、是否培养了乡村小学教师?53-56二、是否培养了乡村社会领袖?56-57三、多大程度上改造了乡村社会?57-59第二节得之原因分析59-64一、诸乡村教育家的推动60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相结合60-62三、乡村师范学校之合作62-63四、国民政府支持63-64第三节失之原因检讨64-67一、国民政府支持力度不够64-66二、苏省乡师附属之地位阻碍其发展66-67小结67-69主要参考文献69-72后记72-7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