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世界”思潮教育学省察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5791 浏览:192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当下的教育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一个经常被论及的命题,生活世界俨然成了教育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更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发扬。一时间,“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教育走入生活世界”、“教育贴近生活世界”、“教育要走近人的生活世界”、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等命题在教育领域大量出现,形成了一片繁荣景象。本文即是站在教育理论思维的角度,围绕当下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命题努力做一些思考的尝试。全文的思维路径与构架主要围绕下面四个问题来进行:1.“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提出的社会背景及教育背景是什么?“生活世界”一词绝不是突兀地发生于现时代的。简略地讲,如下可以看作是提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现实动因:应试教育不关注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漠视人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学生难以适应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难以做生活的主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发生疏离甚至倒置——教育错误地作为了生活的目的,在教育中,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反而处于低卑的位置。在这种发展情势下,教育引进了西方哲学界的生活世界概念,试图借助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来诊治现代教育的病症。于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俨然成为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理念支撑。2.教育界对“生活世界”存在着多重解读方式,教育要回归的到底是何种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从总体上看,目前教育学界对“生活世界”意涵的理解主要有如下四个向度:(1)把生活世界等同于理念化、语言化的生活世界。持这一理解的主要是后现代主义及存在主义的一些学者,在他们的视野中生活世界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和指称,生活世界在根本上说还是一种虚无的、非现实性的世界。(2)把生活世界等同于日常生活世界,即是与体制或系统(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相对的私人和公共空间。当下,为数不少的教育工作者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滞留于日常层面。(3)把生活世界看作与人有关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即人的现实生活。而人的现实生活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范畴,它涵盖了人的一切活动:物质的和精神的、日常的和非日常的、个人的和公共的,等等。按照这种理解,生活世界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政治、经济等有人介入的、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都是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世界的总体看法。(4)也有为数不少的学者不是在十分严密的学术意义上来使用生活世界概念,他们借用这个词汇仅仅是为了表达一种教育倾向——力图使人从被奴役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倡导关注人的生活实践,关注人的主体性与创造精神,关注教育现实。3.教育能回归生活世界吗?首先,教育无法回归后现代主义及存在主义理论视野下的生活世界。由于在存在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观念的、语言的世界,是一个虚无的、非现实性的概念。教育作为一项现实的、具体的历史活动,无论在理论意义上还是实践取向上都无法使自身等同或贴近于观念和语言的世界。其次,教育也无法回归日常化意义上的生活世界。教育活动固然根源于日常生活,但是日常生活本身还不都是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存在于超越的领域。今天的教育已经远远超离了日常生活的无组织、无计划的活动形态,它按照固有的规律来运作,在教育设施、受教育对象的年龄及教育者的素质要求与考察上已经形成了稳固的、较为统一的规则。教育应当关注人的日常生活、通过生活、为了人类享用更高水平的日常生活而努力,但其本身并不是日常生活,而是超离了日常生活形态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非日常生活。因此,让教育回归到日常化的、非组织的、散漫的日常生活,凭常识,这是难以行得通的、不负责任的教育主张。再次,教育无法回归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生活世界。在马克思看来,生活是无所不包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即是生活。教育作为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则的非日常生活自然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其本身就在生活之中,而不在生活之外,即使是异化的教育也是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教育即在生活世界之中,谈何“回归”?4.教育与生活到底应当呈现何种关系样态?既然教育与生活难以简单地归结为“回归”的关系,那么二者应当呈现何种样态呢?就教育本身来说,它已经告别了日常生活的常态,是按照科学规律运行的一种非日常的、特殊的生活形态。它是对生活世界精华的凝聚,应当阔别假恶丑,应当是美好生活的缩影。就其功能来说,良性的、优质的教育也自然地承担着如下的本体功能:帮助学生学会适应生活、鉴别生活、选择生活、改造创造生活、享用生活。【关键词】:生活世界教育异化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4-6英文摘要6-10引言10-22一、关于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的厘定与说明10-17(一)生活、生活世界10-14(二)人的生活与教育14-15(三)教育异化及人的异化15-16(四)“回归”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16-17二、关于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的说明17-20(一)廓清理论混乱、整合多元化的教育局面是当下必须要做的理论工作17-18(二)教育与生活的公道关系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18-19(三)走出对相关学科的单向依附,形成对生活世界话语的教育学理解19-20三、关于创新之处的说明20-22(一)本文是对教育实践领域中流行的非理性主义的一次矫正20(二)本文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将提出一些新的理解20-22第一章论题的引入:生活世界的多重命意22-31一、从胡塞尔到马克思:生活世界的不同意蕴22-26(一)生活世界产生的历史语境22-23(二)生活世界的多重视域23-26二、生活世界的理论要旨:人本思想的表征26-29三、生活世界观的确立: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9-31第二章论题的开显:教育学视域下的生活世界话语31-49一、“生活世界”的引入:教育人本主义思想的延续31-43(一)走入泥淖的教育现实31-35(二)异化的生存处境:人的教育危机35-38(三)价值观变迁:教育的拯救之途38-43二、“人”的找寻与生活世界话语的引入43-49(一)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异化与扭曲44-45(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提出与彰显45-49第三章论题的异化:生活世界话语的教育学困限49-70一、生活世界:一个未竟的话题49-53(一)有待深究的第一个问题50-51(二)有待深究的第二个问题51-52(三)有待深究的第三个问题52-53二、生活世界话语的教育学困限53-60(一)生活世界的理论质疑:一个无法说通的命题53-54(二)无法规避的困惑:“生活世界”所引发的理论结果54-58(三)有待面对的问题:“生活世界”所导致的实践后果58-60三、“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命题的澄明与超越60-70(一)还原生活世界的真实意蕴60-62(二)有限度地使用生活世界话语62-70第四章论题的澄明:生活世界话语的教育学省察与超越70-94一、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历史考察70-75(一)斯宾塞: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70(二)杜威:教育即生活70-72(三)陶行知:生活即教育72-75二、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现实样态75-80(一)作为生活的教育75-78(二)生活作为教育的背景78-80三、生活世界视野下的人的形象的确认80-86(一)从顺从的仆役到布满|英语教学论文|生命力的完整活体81-82(二)从彼此心灵不相交涉的单体到主体间性或交往82-85(三)从被限定的人到天生|教育论文网|性的人85-86(四)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86四、教育在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提升与改造86-94(一)教育要在再现时代精神的同时,导引未来生活的走向86-88(二)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与尊严88-89(三)教育要找回丢失的生活向度,提升人的校园生活质量89-94结语94-96参考文献96-99后记99-101学术成果10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