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 回归生活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30114 浏览:1425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进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进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推动人的进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教学中,让语文回归于生活,是语文的教学之道。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践探讨。

一、链接生活,唤起原始体验

教材文本的生活性是语文教学的鲜活资源。在学生还未接触文本之前,通过短时间的启发谈话,将学生的思维带进已有的实际生活中,唤起学生的原始体验,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绝大多多是一些浅显易懂的、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精美短文。文本作者都以生活为写作的源泉,撷取生活中的精彩镜头,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热爱之情。《师恩难忘》的作者正是在生活中寻找到了写作的源泉,并将自己强烈的情感倾注其中,写下了这篇文章。在今天,“感恩”已成为时代主流的道德思想。它对学生有着极大的亲和力和认同度。所以,在生活中寻求“师恩”,在课堂中感悟、升华文本的主旨,是教学这类课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静心写“恩”。这是为了让学生能静下心来,以单一的文字符号中找到一种自然的生态情域。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领下,端端正正地写好“恩”字,意味着学生正树立一种端正的学习态度,感受一种情感的氛围,体味一份真实的情趣。接下来,我们可以抓住文题,提出不足“看到‘恩’,你想到了什么”。这个不足引发的不仅仅是文本主旨中对老师的尊重,更多的是让学生发现:“原来在我们的身边,那么多的人对我们有帮助,有恩惠,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这说明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要能够进行“超文本”阅读,也要具有“回归生活”的阅读理念。

二、角色体验,再现生活情境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以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教材文本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以而较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情境。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当学生学到“阮恒为小姑娘献血,担心医生会抽掉自己全部的血而救活小姑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体验:“小朋友,你们平时打过针没有,痛不痛?你们怕不怕?”再回到课文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当时阮恒的痛苦与担心。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能使知识“活”起来,也能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测试。

三、拓展延伸,升华生活感悟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由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的语文,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体现形式,他们的着力之处就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和人生的“心理体验”,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学如不能让学生得到人生的感情,那么这种教学便是苍白无力的。”学生在读中去感知、感受、感悟、感染,直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悟则能化”。以《慈母情深》中感悟伟大的母爱,以《劈山救母》中感悟孝心,以《“闪光的金子”》中感悟助人的乐趣,以《学棋》中感悟学习要专心致志,以《一株紫丁香》中感悟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以《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中感悟周总理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以及孩子们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
文本的容量是有限的,感悟的力量是无限的,通过自己的感悟而得到启发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超越生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