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道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9776 浏览:437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道德教育承载着培育有道德的人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双重使命。但是,消极取向的道德教育却无视受教育者已有的积极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潜能和愿望,而对他们身上的不良品德、存在问题十分敏感、过度关注,因此,多采用挑剔、质疑、批评、指责、训斥、惩罚等消极教育方式对待受教育者,试图消灭受教育者的存在问题、不良品德。这样的消极德育轻易恶化道德教育关系,降低教育者的威信和正面教育的影响力,妨碍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培养,当然也无从实现道德教育的任务和使命。积极心理学是二十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思潮与取向,直接针对二战以来将人类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环境压力的负面影响作为主导研究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气力|教学论文范文|、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气力|教学论文范文|和优秀品质。积极道德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在道德教育中的拓展和运用,也是针对传统和现实社会中消极德育的问题和弊端而提出的道德教育的创新理念与实践策略。积极道德教育倡导从受教育者的积极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出发,采用以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面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营造布满|英语教学论文|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道德的教育关系,以增进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教育契机与途径,激发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的愿望和潜能,促成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在积极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质,预防恶习的萌芽与产生。积极道德教育以人性趋善的积极人性观为条件|教育论文网|和基础,倡导以培养美德的扬善为主、消除恶习的抑恶为辅的德育目标,主张促进受教育者道德长大(即做“加法”)、而不是矫正其恶习(即做“减法”)作为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积极道德教育以为|教育论文网|,积极体验、积极认知、积极行为等心理要素以及所组成的心理结构和运作方式,构成了美德培养的心理要素机制,而道德需要、内在动机、自我效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与运作方式,构成了美德培养的心理动力机制。在积极道德教育看来,道德教育者需要在德性的长大上与受教育者形成一个发展的落差,这样教育者才有可能对受教育者产生教育、影响的力度与作用。道德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是完整意义上“人”的存在,而不是“问题”的存在,是既具有外显的积极道德品质,更具有内在的道德发展愿望和道德发展潜能的自主发展的个体。只有布满|英语教学论文|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等具有道德意义的教育关系,即受教育者被道德地对待的教育关系,才有可能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体验,才能对受教育者的美德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与作用。积极道德教育采用以积极、正面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以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体验,促成受教育者美德的形成与培养。这些积极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建立积极道德教育关系、促成教育者人格完善、促进受教育者美德形成三个方面,同时,在积极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以及对惩罚的理解与应用中,也体现了积极道德教育的独特理念与策略方法。【关键词】:积极道德教育积极心理学积极体验消极道德教育
【论文提纲】:摘要3-5Abstract5-11引言11-22一、选题缘由12-13二、核心概念与基本思路13-16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16-17四、前沿动态17-20五、研究方法20六、创新之处与存在问题20-22第一章积极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22-31一、积极道德教育的社会建构主义意蕴22-251.社会建构主义222.积极道德教育与社会建构主义22-25二、积极道德教育的现象学视角25-281.现象学与教育现象学25-262.积极道德教育与现象学、教育现象学26-28三、积极道德教育的美德学思考28-311.西方美德学28-292.积极道德教育与当代西方美德学29-31第二章积极道德教育的心理学渊源31-41一、积极道德教育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铺垫31-331.人本主义心理学31-322.积极道德教育与人本主义心理学32-33二、积极道德教育的积极心理学导引33-371.积极心理学33-342.积极道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34-37三、积极道德教育的积极心理治疗渗透37-411.积极心理治疗37-402.积极道德教育与积极心理治疗40-41第三章积极道德教育的德育学背景41-52一、消极取向的教育与道德教育41-431.消极教育的问题与弊端41-422.消极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弊端42-43二、西方积极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43-481.西方积极取向的道德教育思想源流43-452.当代西方积极取向的道德教育思想45-48三、当代中国积极取向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48-521.当代中国积极取向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48-502.当代中国积极取向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50-52第四章积极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特征52-64一、积极与消极:一种观念的颠覆52-541.积极与消极的含义与关系52-532.关于积极与消极的观念颠覆53-54二、积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核心思想54-571.积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54-552.积极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55-57三、积极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57-641.积极道德教育是一个积极的过程57-582.积极道德教育是一个体验的过程58-603.积极道德教育是一个转化的过程60-614.积极道德教育是一个全面转化的过程61-625.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了榜样作用62-64第五章积极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64-74一、向善与趋恶:论积极道德教育的人性预设64-681.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64-652.积极道德教育的人性预设65-68二、扬善与抑恶:论积极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68-711.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682.积极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68-71三、增加与删除:论积极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71-741.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71-722.积极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72-74第六章积极品德培养的要素机制74-82一、积极体验:积极品德培养的实现途径74-761.积极体验742.积极体验与积极品德培养74-76二、积极认知:积极品德培养的环节76-791.积极认知76-772.积极认知与积极品德培养77-79三、积极行为:积极品德的终极目标79-821.积极行为792.积极行为与积极品德培养79-82第七章积极品德培养的动力机制82-90一、道德需要:积极品德培养的动力源泉82-851.需要层次理论82-832.道德需要与积极品德培养83-85二、内在动机:积极品德培养的直接推动85-871.自我决定理论85-862.内在动机与积极品德培养86-87三、自我效能:积极品德培养的调控机制87-901.自我效能理论87-882.自我效能与积极品德培养88-90第八章积极道德教育的主体与关系90-107一、积极道德教育中的教育者90-961.道德教育者的本质探讨90-942.积极道德教育视域中的教育者94-96二、积极道德教育中的受教育者96-1021.消极道德教育视域中的受教育者96-982.积极道德教育视域中的受教育者98-102三、积极道德教育的教育关系102-1071.道德教育关系的教育意义102-1032.积极道德教育视域中的教育关系103-107第九章积极道德教育的方法应用107-125一、建立积极道德教育关系的方法107-1111.耐心倾听法107-1082.同等尊重法108-1093.热诚关爱法109-1104.接纳理解法110-1115.肯定信任法111二、促成教育者人格完善的方法111-1151.内省慎独法112-1132.见贤思齐法1133.自我激励法113-1144.积善成德法114-115三、促进受教育者美德形成的方法115-1181.激发体验法115-1162.提升自我法1163.调节情绪法116-1174.欣赏强化法117-118四、积极道德教育中语言艺术的运用118-1211.正面意图法119-1202.意义重构法1203.情境改变法1204.聚焦结果法120-121五、积极道德教育对惩罚的理解和应用121-1251.积极道德教育对惩罚的理解121-1222.积极道德教育对惩罚的应用122-125结语积极道德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125-127参考文献127-137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论著及研究成果137-138致谢138-13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