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对话道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4754 浏览:179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目前在中学道德教育领域仍存在很多困惑和问题,致使道德教育出现低效乃至无效的无奈现状。在对这些问题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本文提出了以对话理念为基础的中学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以期走出道德教育的理论误区和实践低效,还道德教育之本真面目,焕发出道德教育本应具备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德性的自主发展和日臻完善。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使得人类生活各个领域都不可避免染上了“对话”色彩。作为提升人之德性,养育灵魂的道德教育也顺理成章地回应了这一时代的精神,必将成为引领未来道德教育的航标。对话道德教育立足于个体的价值同等,凸显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尊重个体的生活实际及其差异性,夸大|教学论文网|个体的自我表达、展示、发现、觉悟,倡导道德的共鸣的同时也力主道德的宽容,视个体德性的天生|教育论文网|为一场无停止的对话,从而把个体引上德性自主天生|教育论文网|的道路。比照传统道德教育,中学对话道德教育有利于道德教育个体性功能的实现,达到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的统一;避免单纯的道德灌输,凸现道德教育的主体本质;在学生德性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师道德人格的提升,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当然,对话道德教育不是凭空产生的教育理念,除了先哲孔子和苏格拉底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对话教育的宝贵经验之外,还有着其产生的广泛理论基础。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教育学中的对话教育理论以及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理论,拓宽了道德教育的视野,使对话道德教育的出台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在道德教育中坚持对话理念,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和完善,应遵循中学对话道德教育的实施原则,它对对话道德教育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是对话德育有序进行并取得实效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同时,对话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促进学生德性发展的实效,还要求我们实现相应目的观、师生观、课程观的转向,即由“约束人”走向“发展人”的目的观、由“我—它”走向“我—你”的师生观、由“脱离生活”走向“回归生活”的课程观,畅通对话渠道,营造自由交流的理想对话情境。道德在对话中天生|教育论文网|和共享,德性在对话中建构和完善,学生的道德生命在对话中【关键词】:对话中学道德教育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5-7英文摘要7-9前言9-10一、中学对话道德教育涵义厘定10-14(一)对话10-11(二)对话道德教育11-14二、中学对话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14-18(一)道德教育个体性功能的实现14-16(二)避免单纯灌输,凸现道德教育的主体本质16-17(三)提升教师道德人格,真正实现“教学相长”17-18三、中学对话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18-23(一)主体间性理论18-19(二)对话教育理论19-221.保罗·弗莱雷的对话教育19-202.马丁·布贝尔的对话理论20-22(三)建构主义22-23四、中学对话道德教育之实现23-38(一)中学对话道德教育的实施原则23-271.主体性原则23-242.差异性原则24-253.导向性原则25-264.开放性原则26-27(二)中学对话道德教育的实现策略27-381.目的观:由“约束人”走向“发展人”27-292.师生观:由“我—它”走向“我—你”29-313.课程观:由“脱离生活”走向“回归生活”31-324.畅通对话渠道32-355.营造自由交流的校园环境35-38结语38-40注释40-44参考文献44-45后记45-4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