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联系教育哲学浅析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22830 浏览:1059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亲子关系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着父母主体与子女主体的长大与发展,间接影响着学校、社会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因此,关注和谐社会,关注民族的未来,就必然要关注亲子关系。本研究首先对古今中外有关亲子关系的部分文献做了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启发下,针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忽视哲学研究的缺陷,以交往实践观的视角,将亲子关系解析为“主—客—主”的交往实践关系。接着又以交往实践观为方法论,对亲子关系的历史以及现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对亲子关系的三种历史形态(“父为子纲”的农业时代的亲子关系、工具型的产业文明的亲子关系、型的信息时代的亲子关系)的考察结论为:型的信息时代的亲子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而社会转型期中国的亲子关系一方面呈现出这种趋势,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各种不良的亲子交往方式依然存在,由此导致了目前中国尖锐的亲子矛盾与冲突。这些问题使得思考和建构新型亲子关系成为当务之急。然后,本研究提出了建构新型亲子关系的一般原则、特殊儿童家庭新型亲子关系的建构、学校教育与新型亲子关系的构建以及我国优化家校合作的综合实践—新父母学校。本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建构顺应时展趋势的“主—客—主”的亲子交往关系对于当代中国事|教育论文范文|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新教育实验正是探索建构新型亲子关系的伟大实践之一。同时建构新型亲子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本研究的创新内容在于:1、把亲子关系引入哲学视野;2、对亲子关系的历史形态的考察;3、新型亲子关系建构的思路;4、亲子关系过程与教育过程结合。本研究具有创新意义和实践操纵价值。在理论上,本研究以交往实践观的哲学体系把亲子关系建构成全新的“主—客—主”交往关系,突破了以往亲子关系研究中重实证研究,轻理论研究的缺陷。在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尚不够成熟的今天,本研究将为丰富和发展教育哲学做出贡献。在方法上,本研究运用了哲学研究方法,这是以往的亲子关系研究所缺乏的,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法上的突破。在实践上,本研究建构的新型亲子关系的理论框架可以指导父母与子女正确地处理亲子交往,促进父母与子女的双重发展。而个人、家庭的成功又必定会影响到学校、社区、社会、民族、国家层面,比如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等。【关键词】:亲子关系教育哲学交往实践观父母主体子女主体家校合作
【论文提纲】:第一章导论8-37第一节研究背景8第二节概念界定8-10第三节文献综述10-35一、亲子关系研究概览11-34二、亲子关系研究简评34-35第四节研究思路与方法35-36一、研究思路35二、研究方法35-36第五节选题的意义36-37一、理论意义36二、实践意义36三、方法论意义36-37第二章亲子关系的哲学意蕴37-63第一节亲子关系:交往实践关系37-39第二节亲子关系与交往主体39-54一、父母主体41-47二、子女主体47-54第三节亲子关系与交往客体54-63一、亲子交往的:日常生活资料56-57二、亲子交往的:话语、行为57-63第三章亲子关系的历史考察63-74第一节“父为子纲”——农业时代的亲子关系63-68一、单一的主体性63-64二、绝对的依附性64-67三、严格的等级制67-68第二节工具型——产业时代的亲子关系68-71一、“大写的人”与童年的发现68-70二、技术理性与亲子交往的工具化70-71第三节互动型——信息时代的亲子关系71-74一、亲子关系的多极主体性71-72二、亲子交往的性72-74第四章亲子关系的现状分析74-97第一节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74-78第二节社会转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78-97一、代际差异扩大,代际冲突加剧78-80二、家庭结构变化,亲子互动不同以往80-90三、生活节奏加快,亲子关系淡漠90-91四、网络的冲击与家庭的反向社会化91五、不良亲子互动及其严重后果91-95六、亲子关系的生态系统失衡95-97第五章新型亲子关系的建构97-145第一节建构新型亲子关系的原则97-107一、建构新型亲子关系的总原则97-99二、父母应该遵守的原则99-103三、子女应遵循的原则103-106四、社会支持系统与新型亲子关系的构建106-107第二节特殊儿童家庭的亲子关系构建107-123一、残障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的构建107-113二、超常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的构建113-118三、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的构建118-123第三节学校教育与新型亲子关系的建构123-145一、学校教育在建构新型亲子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23-125二、国外及港台地区家校合作的经验与模式125-132三、国内家校合作的探索与问题132-139四、新父母学校:优化家校合作的综合实践139-145第六章结语145-148一、总结与创新145-146二、局限与设想146-148参考文献148-15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和发表的论著、论文153-154后记15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