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小学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研究回顾与反思流程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26365 浏览:11275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开展,新课程关注点已从国家层面转向学校层面、从专家层面转向教师层面。广泛开展课堂观察,对提高和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专业性的课堂观察,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而言,无论是实践还是研究都较为薄弱,对其开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论文的意旨,一为反映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实践和研究的现状;二为反思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发展方向,为更好地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回顾

目前关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观察和评价的研究文献还十分缺乏,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有学者认为好的音乐课的标准是:强调音乐学科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实施双基教学,将其融入音乐实践中;教学中应体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改变学习方式,关注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和交流合作;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王安国教授则指出:从总体上说,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其选材、流程及方法、手段符合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接受心理,体现科学的教育理念,能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的愉悦和心灵洗礼,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或积累一定的艺术修养。
对于音乐教学观察和评价原则,有研究认为:应本着指导、激励、调控、促进的原则,淡化评价中给教师定论的成分;另有文献提出评课应依据《音乐课程标准》来实施,提出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四点原则。

2.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内容和环节

综合相关研究来看,关于音乐教学的观察和评价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教”与“学”这两条主线上。教师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具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能力、教学仪表、教师本身素质(范唱、伴奏等);学生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兴趣、主动参与、综合能力培养、课堂气氛、学生收获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培养、个性能力的发展等。
从环节来看,对音乐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准备的评价(备课是否充分)、教学的导入评价等。还有研究提出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目标,对音乐教学进行综合性评价。

3.关于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音乐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包括评课形式化、评课平庸化、评课极端化,对于这些问题,应树立正确的评课观念,建立“捉虫”的音乐评课模式(“问题虫”——问题和缺点、“萤火虫”——优点和闪光之处),以及在评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等。另有文献认为,音乐评课中存在着随意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性、为评课而评课、评课多“研究教”而少“研究学”的问题。其对策为,摆正角色、树立新的评课思维方式以及改变方法、促进音乐评课方式转变(课前交流、听课思考、课后反思)等。
从检索的文献来看,有关音乐“教学评价”的更多文献实则为学生学习的评价(包括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评定),因这方面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故此不进行考察。
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有: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评课的探讨——认为应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评课的指导,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学分析能力;音乐教育实习评课应把握“情感与角色”、“感性与理性”、“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并提出“归纳”、“演绎”、“探究”三种具体的评课模式。
另有文献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评价进行了分析,从教学评价的必要性、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内容与要求、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切入。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和评价研究的问题和不足,除了文献缺乏和研究深度有限,还表现在从教学活动观察和评价工具、方法的推出来看,以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来开发和应用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方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相关研究还处于基层性、个别化探索阶段,真正有效、得以认可并实际推行的观察和分析工具几乎没有。

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反思

1.专业分析和研究的缺失及介入

从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的实践来看,其更多地与形式化和功利化联系在一起,发生于新教师入职阶段及对教师的常规考核、评比中,并主要体现为公开课的形式。这种“观察”更多与激励性评价相关,而对课堂的专业化分析和“研究”则较为缺乏。
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中,观察课堂的行为基本采用传统的看课、评课方式,它将注意力主要用在“看”上。“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态度等诸多方面。观察前通常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而着重于关注课堂效果。这虽然能就发现的问题展开一些必要的探讨,但并没有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总结,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故这种观察常常带有观察者较强的个人判断色彩及停留在课堂观察的表层上,无法对课堂教学做出定量的、科学的分析。
相比之下,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为强调明晰的问题意识,需要预先明确观察的目的、关注的要点和内容,课后再由观察者各自陈述观察报告并展开集体讨论,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紧扣课前确立的观察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对策。与传统听课、看课不同,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体现为一种研究性活动,更为关注“资料和信息收集”的专业研究。从观察主体(观察者)来说,其更应被称为“课堂观察研究人员”,他们(包括普通教师)需要接受专业培训,要求不带个人判断,进行“中性”的专业分析。
从观察的对象和指向来看,中小学音乐传统教学课堂观察活动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基于专业分析和研究的课堂观察则既指向教师的行为,又关注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等方面。
与此专业化研究分析相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对课堂观察主体也有不同的要求。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观察主体主要为管理者、“专家”或业务骨干,对一般的教师并没有提出“观察”的要求。即使对于前者,他们的观察能力也更多地与主观经验相联系,或基于管理和“等级”评价的视角,而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当今所提出的分析—研究型“课堂观察”则要求普通教师以观察者的角色切入: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主动参与课堂观察的意识,并且,其观察能力甚至应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构成。

2.课堂观察功能:从单一到多维

从外在“工具”理性来看,一方面,在实践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主要被视为一种基于管理和“相互学习”的评价活动,而其他的功能则相对被忽视;另一方面,从课堂观察在母体学科——教育科学来看,有学者只是把其视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而从以上论述得出,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应是对教学活动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分析—研究手段和作为“研究方法”的兼容。当然,这几方面在特定情境下也是统一的。
从实用意义而言,专业化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超越于传统的听评课(如主要为了评价教师),具有多维的功能:既能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又能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改善学生课堂学习。首先,作为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针对实习和新任教师这个群体,通过观察他人可以学会自我观察和被观察,在学习、观察、反省、改进等过程中全面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因此,课堂观察理应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研究作为一种教研活动,需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它能营造一种有助于开展合作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教研文化。再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细化为一个个观察点,且观察点的设立都是以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为中心。无论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比如提问、评价语言、创设情境等,还是课程资源的利用,比如多媒体课件、乐器、道具等,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应主要关注学生在音乐课中是否参与其中,以情感乐并享受音乐。

3.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及学科差异性

(1)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
当前,关于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引起相关学者和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普遍关注。这些理论基础不仅提出课堂观察的指导思想,也与其操作实践直接相关,决定着中小学教学课堂观察的向度和深度。这些理论基础包括:当前国内外关于课堂观察的最新研究进展、理念及工具、技术和方法,国家教育方针、法规、政策对音乐教育的最新要求,音乐教学的特点(包括不同教材及其针对对象)及国内外最新音乐教学改革和研究动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等。
从课堂观察的实施来看,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不仅与观察标准的制定直接有关,并且只有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观察主体才能很好地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做到游刃有余,切中要点,达到指导、改进教学效果等目的。
(2)课堂观察的学科差异
不可否认,在我国一些学科教学领域,已经引进与运用了一些先进的课堂观察技术、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从这些技术、方法和工具的适用性来看,课堂观察或者适用于一般的文化和知识性教学课堂,或者具有某学科的特殊性。即使对于某些通用性来说,也主要基于技术的视角(如提问的数量、语言流动的频次等),而从学科内容角度进行分析和诊断的技术还比较缺乏。如FIAS体系关注言语方面的信息,对于非言语的诸多信息则无法记录和反映。
无疑,对于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来说,这些工具和方法无法直接引入。相对其他科目,音乐教学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特征,相关教学活动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如范唱(乐器示范)、指挥、音乐欣赏(录像、录音)、伴奏、独唱、合唱、器乐演奏、乐器的个别辅导等。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一般性的课堂观察技术,则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如取样较少、观察项目多、观察对象相对分散而使得观察难度增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会产生更大的互动式干扰等。因此,课堂观察要实现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克服“学科缺失”的弊端,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观察框架,开发学科内容分析工具,从课堂主要构成要素出发,确立课堂观察框架,以弥补现有的观察技术缺乏学科内容视角的缺陷,为教学提供专业层面的诊断建议。

4.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与使用

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方法和手段来看,课堂观察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具有粗糙、主观性较强的特点。多年来,在方法的改进和提出方面没有明显的突破。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观察是什么、谁来观察、观察什么内容等问题,但基本上并不涉及如何进行观察和具体的方法技术[4]。
从课堂观察方法和工具运用的发展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开始创立相关定量观察方法和工具并予以推广,现在较为常见的有十余种。另从定量观察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广度来看,该方法和工具系列已在美国等国教学活动观察、评价中演变为最为常见的方法和工具,并已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和新教师培训必备的内容。而在我国,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研究和应用已有所涉及,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还仅仅停留在采用传统、单一的观察模式,定量观察方法的优势仍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从课堂观察资料收集的方式以及资料自身的属性角度来看,课堂观察可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前者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的特点,能相对充分、完整地描述观察情境,保留事件的发展进程、逻辑关系。然而,这种课堂观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个别性,观察者的个人经验、描述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与记录水平有很大关系,针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结论很难达成一致,可能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观察结果很难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从实践来看,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基于不同的评价要素而对不同的等级进行确认的方法,以及“打分”法均属于此类。
相对定性观察的局限与不足,定量观察则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与优势。所谓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运用一套定量的、机构化的记录方式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观察。从其他学科的实践来看,它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先设置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这种观察记录的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5]它强调低推理、少判断,观察者在记录时利用相同的标准对课堂行为和事件进行归类。因此,不同观察者之间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观察收集到的所有材料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还可以通过电脑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整个资料分析过程相对简单、客观,观察结果也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可见,定量课堂观察方法技术性、工具性较强,适合通过它对课堂进行有限距离的微观研究。当前,国内外课堂观察发展中最为流行的定量观察和记录方法体现为以编码体系为特征。但遗憾的是,该方法体系还没被引入我国中小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来。突出对课堂活动进行“描述”分析(包括师生互动的量化分析),这无疑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下一步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郑金洲等.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杨玉东.“课堂观察”的回顾、反思与建构.上海教育科研,2011(11).
[4] 陈瑶著.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陈瑶.课堂观察:限度及其问题.上海教育科研,2011(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