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一有效防范高一学生极端文理科偏向网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6397 浏览:193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高一文、理分科之前,一少部分学生存在极端的文、理科偏向。以极端理科偏向学生为例。课堂上,他们不拿出文科课本,更谈不上听课做笔记,而专门做物理或者化学科作业。课后,不完成文科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复习文科知识。考试时(含期中、期末考试),有的学生随便涂几个答案就交卷,更有甚者,文科考试交白卷。在这部分学生中,有些学生甚至还是理科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其后果往往是就成绩而言,部分理科生的文科会考成绩不合格,补考浪费了他们大量的高考科目复习的时间。就素养和能力而言,其人文素养较差,其形象思维能力较弱,最终不利于综合素养的提高。学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防范这一现象。

一、以九科成绩总分作为文、理科分班的新依据

惯常的分班依据是:以文、理分科成绩作为分班标准,即文科以语、数、外、政、史、地六科计分班总分,理科以语、数、外、理、化、生六科计分班总分,并按分数的高低排名进入不同类型的班级。如此,部分学生认为只需要学好六科就可以了,因为其他三科的分数不计入分班分数中,更不会影响其进入理想的班级。这种分班依据不利于有效防范上述学生极端的文、理科偏向。
为改变这种现象,可以设立新的分班分数依据,即:以九科(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的考试总分和文科或者理科的考试总分作为分班的成绩依据。如此,学生为了分到理想班级,不敢有极端的文、理科偏向。因为任何一个理科或者文科偏向生,都必须考虑其他三科成绩在其分班总成绩中的地位。如此,则可相对避免前文所述不良后果。例如:甲学生极端偏向于理科,其理科总分可考600分(满分750分),按惯常的分班成绩依据,他可进入他理想中的A班。但在新的分班成绩依据下,由于他没学好政史地,这三科最多可考150分(满分300分)。如此,其新的分班成绩就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他进入理想中的A班。因此,为了进入A班,甲学生就不能抛弃政史地三科的学习。如此,少数学生极端的文、理科偏向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防范。

二、把学生的文、理综合素养作为其“评优、推荐”的重要考核指标

几乎每一所学校每年都有一定量的“评优、获奖、推荐”指标。惯常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学生的文科或者理科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指标也不利于有效防范上述学生极端的文、理科偏向。新的考核指标应着重于学生的文、理综合素养。这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前者如阅读名著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后者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例如:甲学生极端偏向于理科,且理科成绩很优秀,科学素养较高。按照惯常的评价标准,他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可能性极大。但是,在新的文、理综合素养考核指标下,他的文科成绩很弱,从来没有读过名著,人文素养式微。如此,他就很难被评为“三好学生”。其被遴选为某些知名大学的“免试生”或者“推荐生”的可能性就更小。如复旦大学接受“理科推荐生”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就是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部分身为博导的考官,问的最后一个问题往往都是:“你读过诸如《苏菲的世界》、《时间简史》或者一些哲学、历史学、自然科学史著作吗?”有个学生就因为读过钱钟书的《围城》和沈从文的《边城》,结果挤掉了另一个没读过什么名著的学生。如此考核,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少数学生极端的文、理科偏向。

三、从成才角度加强文、理综合素养价值的宣传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的成长形成期,他们极端的文、理偏科的价值取向是可以通过价值熏陶加以纠正的。其具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历史人物(如思想家)故事介绍影响学生;二是加强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宣传。
关于前者,试举一例:康德本来是一个天文学家,他和拉普拉斯共同创造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但他后来却成了著名的哲学家,写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等奠基性的哲学著作。又如,英国的罗素,他是数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罗素悖论”,写成了《数学原理》一书。他又是哲学家,提出了“中立一元论”,创立了分析哲学,并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有重要贡献。同时,他还是文学家,1950年以《道德与婚姻》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都说明:要成才,文、理综合素养很重要,不能过于极端地偏狭于某一个或者一类学科。
关于后者,试举一例:专家认为,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往往是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不仅要求个人在某个专业方面要有突出的经验、技能,还需在其他非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素养。简而言之,其特点就是多才多艺。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积累。例如:大学生毕业求职时,在你的求职表中总会有“特长和业余爱好”一栏。这实际上就是求职的综合素养要求。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能写出优美散文或者管理学方面的文章,他往往更容易受到领导的重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如果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其处理结果往往会令双方满意。这些事例都说明综合素养价值的重要性。因此,高中生应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偏狭于文科或者理科。

四、影响家长的文、理偏向观念

部分学生极端的文、理科偏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长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学理科比学文科好,因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科毕业生好找工作,文科毕业生找工作比较难。基于此,部分家长不顾自己孩子文、理科成绩的强烈偏差,强制孩子学理科。殊不知,自己的孩子理科成绩很弱,某些科目甚至是一窍不通,如此下去,孩子连大学都难以考上。与此相反,该学生的文科成绩较好,如果选择文科继续努力,可能考一个重点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家长的传统观念甚至是无理干涉妨碍了该学生正常的选科取向。如何避免这种状况呢?著名教育专家、云南大学副校长林文勋教授曾说:“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并无就业前景的优劣之分。因为就业前景的好坏不在于你学什么科,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在于你学得精不精,你的综合素养高不高。如果你学业不精,综合素养不高,即使你的专业再好,也是很难找到工作的。”例如:文科中的“历史”是所谓的“冷门”专业,但是近几年的就业报告显示:历史专业的就业率往往并不低。相反,部分所谓的“热门”专业就业率却较低。学校不妨以家长会、宣传单、家访等各种形式影响家长的传统文、理偏向观念。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学生的极端偏科倾向。
总之,上述几条经验仅是笔者教学管理实践的结果,若学校采纳实践,需交互综合使用。尽管如此,学生极端偏科倾向的改变,仍离不开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的有机配合。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