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昼夜《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要求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26778 浏览:1209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学习天体地球的起始课。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但大多数学生还不能。本课主要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并不要求学生知道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而是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通过主动思考去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而不是被动接受这个事实。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论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 解决思路
本教学设计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一个自由探究的环境,学生通过iPad可以自主探究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昼夜交替变化,并通过软件进行自主学习。
● 教学准备
自制太阳模型、篮球、准备记录实验表格。
●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为学生放一段短片,并说明是一种自然现象,让学生用词语概括。
设计意图:通过短片让学生体会到昼夜交替现象的特点,用词语概括,开门见山地深入主题。
信息技术整合点:通过视频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过渡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教师活动:教师用一个球模拟地球,并在球上放一个小房子代替学校,要求学生以学校为观测点,为学校制造一个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已经知道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地球围着太阳转并自转。但是真正落实到演示时,往往只按照自己的所想操作,并不按照自己的已知操作。所以教师利用手中的篮球代替地球,找到一个观测点,找学生通过演示与教师的交流体会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必须得有太阳的照射才能产生昼夜现象。

2.学生讨论

师:只有这一种方式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同学们讨论一下还会有多少种方式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3.学生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iPad上的虚拟星空软件进行操作,并展现自己的猜想。学生汇报(谁转,谁不转,转的朝什么方向转)并进行截图传给教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
信息技术整合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不可见现象虚拟化,给学生以直观、立体、真实的视觉感应。

4.模拟实验

师:我们有这么多的猜想,想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怎么办?地球、太阳太大不能实验我们要怎么办?(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
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谈话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并找到实验中几个关键:①为什么用球代替地球和太阳。②手电筒代替太阳为什么不合适。③如何观察昼夜现象(定出观察点)。

5.找出以上多种猜想的共同点

师:我们的这么多猜想,用模拟实验都验证成功了,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思考作答。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找出共同点—— 太阳、地球都在做相对的圆周运动。
6.小结
师:我们刚用模拟实验,验证了以上这些猜想假设都是合理的。那昼夜交替现象究竟是怎么出现的?是这样出现的,还是这样出现的(教师不断用手指板书上各种假设)?我们这节课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吗?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再来寻找新的证据,来判断昼夜交替现象究竟是上述哪种原因形成的。
● 改进建议
教参中给出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改进后的目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建议只谈教学思路的改变。
原有教学目标: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够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同时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②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原有教学思路:①导入:通过教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语言描述,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②提出问题:教师直接提问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学生对教材中提出的四种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情况进行讨论,哪种解释可能正确?③验证总结:对上述的四种情况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其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并进行总结。
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猜想是凭空想象,难以激发学生主动猜想及学习的愿望;教师直接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界定,及学生仅是对自己给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均很难培养学生的智慧,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改进的教学目标:能够在已知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的基础上,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多种假设,并能够运用验证手段初步证明哪些猜想是可能的。
改进的教学思路:①通过一个体现昼夜交替现象的短片,让学生自己概括这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从而锻炼学生对于抽象事物的概括和总结能力。②为学生提供进行猜想的平台,在虚拟的宇宙空间中,学生可以将地球与太阳随意摆放,也可以对它们的运动状态进行设置,进而通过直观呈现的相对位置及相对运动状态对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这个过程既可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智慧培养的问题。在虚拟的宇宙空间中,学生可以对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方式进行控制,这种行为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愿意去进行猜想;学生在对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运动方式的不断尝试中确定最终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几种可能,学生不断尝试,不断肯定与否定自己的猜想,本身就是对自己科学研究态度的一种提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