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师生关系课堂管理中和谐师生联系构建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12142 浏览:484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场所,课堂中集结、交织着各种教学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形成的复杂关系。课堂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协调、控制、整合这些教学因素,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教学因素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滋润着课堂,给课堂管理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一、 课堂管理中的师生行为表现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是行为的主要方面,其决定着课堂管理行为的发展方向,并对课堂管理的模式与策略的选择负责,还决定着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德雷克斯根据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型态,将教师划分为专制、放任和三种类型。专制型教师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强加给学生,并从学生那里得到优越感和权力感,因而往往通过外来的压力刺激学生而不是引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放任型教师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不给予积极的指导,学生无法学到需要的知识,更无法养成必需的自律。型教师注重引发学生内在的动机,通过分析学生不良品性,帮助学生明确和理解其自身行为背后的目标,让学生体验不良品行的自然后果,教会学生做出负责的选择和学会从经验中学习。型教师既可以维护教师的尊严,履行教师的责任,又重视学生的责任和实际情况,强调学生的自觉,因而能够把教师的责任与学生的自律结合起来。
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主要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教师所选择的课堂管理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决定着学生行为的合理性。当然,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并非完全依赖教师,还与他们所具有的行为观念相关。课堂管理往往受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在课堂中,学生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或做一些与教师意图相对立的事情,就会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和管理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当然,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台湾学者朱文雄列举了以下原因:一是生理特质:精力过剩或身体虚弱、视听不良;二是无聊、无助:觉得学习很无聊,再努力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想不出有什么事可做;三是想获得注意、认可或地位;四是争取教师的关怀、肯定、重视和赞赏;五是为解除挫折或紧张;六是学业成绩欠佳;七是平日生活习惯不良;八是人格特质: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等。

二、 课堂管理中的矛盾与冲突

课堂中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的每一方面都在变化,社会变化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社会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分歧和冲突,冲突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教育社会学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华勒把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比拟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教育就是一种驯服,甚至类似于封建统治式的关系,这是很不科学的。课堂是一种微观社会系统,那么课堂里存在的冲突与矛盾也应该是普遍的。但在教育实践中,有许多教师却对它认识不足,片面地把这种矛盾和冲突视为一种纯粹的危害,是对教师的不尊重,是对课堂秩序的冒犯,因而常采用强制手段加以控制;当其控制不力时,就会大加指责、讥讽、排斥,甚至体罚,造成师生之间产生怨恨和对立。所以,教师应从理解的角度重新认识课堂中的矛盾与冲突,不仅要看到其破坏性与危害性,也要看到其具有的普遍性和建设性,通过师生间相互的理解与沟通达成课堂的有序与平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意识到,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满足学生的需要是课堂管理的出发点,也是课堂管理的归宿。课堂管理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管理,它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培养。扈中平在《教育目的论》中指出,“人的主体力量和主体性的发展和发挥,是表征人的解放程度的根本性标志。教育是促进人的解放的重要手段,因而教育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法国著名作家孔巴兹认为,教育学应该是生态学,“未来的学校应该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把人作为主体来培养,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主动积极发展的个体,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这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对课堂管理的基本要求。那么,要调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应使学生愉快地受教育,我们的教育就必须考虑人本身的特性,考虑学生本身的需要和愉悦。因此,课堂管理就要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使学生获得发展的愉悦,拥有愉快和谐的课堂生活。

三、 课堂管理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愉悦的课堂生活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影响着课堂发展和生长的人际关系,而这种人际关系在课堂管理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戈登指出:一是开放性和透明性,师生之间可以直言不讳,坦诚相见;二是关爱性,师生双方都感到被对方尊重;三是依存性(而非依赖性),师生双方相互依靠;四是独立性,师生双方都允许对方发展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及个性;五是互惠性,师生双方决不以牺牲对方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师生关系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第一,教师的“专制”是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的,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一方面自己努力实践着社会道德规范,以达到为人师表的目的,另一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对社会道德的服从,因而,专制和严厉的出发点是社会价值取向而非个人利益取向。第二,专制型的教管方式并不排斥师生之间的感情投入。实际上,在传统和现有的观念中,人们常常将师生关系视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师生关系成为仅次于直系亲属关系的主要社会关系,师承关系也是现实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的关系之一。在课堂管理中应构建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1.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植物需要土壤、水和阳光才能生长,对于人来说,同样有生长的需求,理解和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618jyw.com
对学生的(包括人的)需要进行了解释与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库柏史密斯(Cooperith,S.)认为,学生要保持高度自尊,就必须体验到器重感、胜任感和权力感,其中器重感是个人从真诚的相互关心的双向关系中获得的一种受到重视的感觉,胜任感是个人觉得自己完成某种社会任务或比同龄人做得更出色的感觉,权力感是自己控制环境的能力感觉。格拉塞认为,我们至少有五大需要,我们总是力图满足这些需要,因为这五大需要植根于我们的基因结构中,所以,可以将它们称为基本需要。这五大需要是:生存与繁殖的需要、归属与关爱的需要、获取权力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得到乐趣的需要。对人的需要的分析从某一个侧面强调了某些需要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为我们在课堂管理中理解与满足学生的需要提供了指南。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作为学生生活的场所,学生不仅要在其中学习,而且需要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而且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教师要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学生的基本需求出发。笔者认为学生的基本需求主要包括被接受、被重视、被认为有能力和安全感。
(1)被接纳的需要。这是一源于:论文例文www.618jyw.com
种有所归属的感觉。对学生而言,被老师、同学和同龄人接纳如同被父母所喜欢一样重要。对他们来说,感觉被自己认为重要的人所接纳太重要了,没有什么比身处人群而内心却感到孤独更令人伤心。接纳意味着承认并且赞赏学生的内在价值。教师应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学生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地被接纳。
(2)被重视的需要。学生需要感觉自己被重视,自己是重要的,感到在课堂上自己的参与是有价值的,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感到自己是被人需要的,所做的是必要的、被欣赏的。学生一旦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是无关紧要的成员,他们就会放弃或失去参与竞争和取得进步的动力。如课堂中,教师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完成任务,学生作为个体,或作为小组中的一员都承担了一定的责任,这种责任使他产生了参与的必要和体会到被人需要的感觉,因此有了积极性。
(3)被认为有能力的需要。学生需要感到自己有能力承担责任,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以“我能做”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
笔者在教学中曾认识一位初一男生,他的各科成绩确实较差,外语成绩也不好,但他却很喜欢外语课。有一次,老师叫同学回家收集有关职业种类方面的资料,他收集得最多,一共收集了60多种。那天老师让他给同学们展示,他在课堂上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并夹着中文向同学和老师介绍他收集的资料。他昂首挺胸,声音宏亮,两眼炯炯有神,小脸蛋红扑扑的,站在讲台上非常大方,很豪迈也很自信,这深深地感动了我。后来,我问他为什么喜欢上英语课,他说:“上英语课,我有机会展示自己,我觉得我也有行的时候”。
一个英语成绩被认为不算好的孩子,不但没有失去学习兴趣,反而大胆地认为“我也行”,这是积极向上的自信,这是课堂给孩子搭建的展示平台,让孩子获得一种被认为有能力的满足,而这种满足也许会成就一个孩子一生永不放弃梦想的愿望。
(4)安全感的需要。学生需要感到安全,感到在学校、班集体中有自我控制的权利。如果失去了生理和心理的安全感,就会感到恐惧和焦虑,这将阻碍一个人的积极行为,还将影响人的思维、记忆等生理机能。
在语言学习中常常会有些学生刚开始很怕开口,表达起来很紧张,心里充满了恐惧,学习起来很吃力。我们在教学中将学生按6到8人分成一组,缩小说英语的范围,允许学生英语夹中文来表达、交流,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宽容学生的语言错误,多激励和肯定学生,给他们营造了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渐渐地学生用英语表达交流的畏惧心理消失了。

2.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新的课堂管理理念鼓励学生作为课堂管理的主体参与课堂管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和愉悦。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权力的度,一方面充分运用自己的权力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规范并严格要求学生遵照执行;另一方面注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使学生有积极的行为方式,协助教师解决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教师的程度;二是课堂管理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管理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使学生对于课堂管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能力,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课堂管理实践中锻炼自己。同时,在确定课堂管理的任务时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

3.促进师生沟通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在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是一种交换信息的过程,人们通过沟通可以相互了解,求得共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沟通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信息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教师只要懂得如何去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来满足教师的需要,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那么,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并接受。反之,在师生关系中,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无能、自卑,觉得被同学奚落,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不被理解,那么无论他平时多么喜欢这门课程,也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更不会对学校产生好感。”
(1)倾听。教师的倾听能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理解,觉得自己有价值。倾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具有自信的心理品质。如果教师只是居高临下地说教、劝告、批评学生,学生就不会对教师知无不言。当学生表达出他的感受时,教师要认真地倾听,帮助学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会愿意与教师主动沟通。心理学家和顾问在工作中所遵循的原则是:仅仅让一个人说出与他的生活挫折有关的内心感受(情感)就可能是一种治疗法。
(2)教师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是人,有自己的情感,当课堂管理出现问题时,教师应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以及对学生的反应,提出自己的要求,避免使用侮辱和贬低学生的语句。可以采用“我……”的信息,如“我生气了”、“我很失望”,而不用“你……”的表达方式,如:“你太让人失望。”“你真不听话。”“我……”的信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情绪、感受,使学生对教师的沟通产生亲近感。
(3)理解。沟通的目的是使师生达成相互的理解。学生在心烦意乱、情绪不佳时需要教师的理解,这种理解表现为需要向教师倾诉,允许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受。这实际给了学生通过谈话来调整自我的机会,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能接受他们,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更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滋润着课堂,提高了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使学生拥有愉悦的课堂生活,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朱文雄.班级经营.高雄:高雄复文出版社,1992.
鲁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扈中平.教育目的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4] 张天宝.论主体性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6(5).
[5]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6] Jones,V.F & Jones,L.S.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方彤等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
[7] 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8] 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