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几个问题对新课改几个不足深思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16460 浏览:714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多年前读一则新闻引起的思索,一直延续至今。报载1986年,中国和美国互派学术交流团,美方看到中国很多学生功底厚实,连奥数都能解决,感到了危机和压力;中方看到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简单,觉得意外而沾沾自喜。双方都认为20年后中国的科技一定会超过美国。20年过去了,事实却给双方开了个玩笑,美国的科技仍旧远远超过中国!美国高中生写出了足以抗衡微软IE的浏览器FIREFOX,而中国有个北大研究生到美国高校深造,毕业论文写了几次还不过关,最后只好哀求导师以布置作业题了事。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单凭课堂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但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灵活和富有创造性。中国人习惯囿于固定的思维模式,一旦环境条件变化就无所适从。我们真的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到底我们的教育存在什么问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由此想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改正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的人才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618jyw.com
,重要目标之一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改实验已经八年了,虽然在各个方面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的课改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新课标中要求的“注重探究学习,乐于合作,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经常没有做到,甚至在走回头路。笔者在八年来的初中课改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问题。
问题一:否定传统教学方式
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课堂上很少串讲或基本不讲,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演示,忽略手中的粉笔和自己的一张嘴;直观的刺激很多,但黑板是空白的,一堂课下来,夸张点说,学生感觉“一无所获”。原来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地使用而逐渐丧失,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令教学效果受到直接影响。笔者曾经做过一次实验,在两个相同起点的班级,A班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很少讲,也没有板书,学生学得颇为有趣,B班则在多媒体教学中补充教师的讲述和板书。在该节课的最后5分钟,做作业测试,结果A班平均得分率为49%,B班则为76%,B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明显超过A班。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有其优点的,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问题二:课改依据教学经验
《新课标》要求掌握的三大知识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旧课程体系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目标不能混为一谈。但有的教师上课过程中“凭感觉行事”,远远偏离课标要求。笔者曾参加的一次优秀课评比,某教师讲授历史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史的艰难曲折”,但该教师却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讲遵义会议,而对于课标的要求,她基本没完成。在评课之后该教师承认自己只是依经验授课,根据旧的教学大纲遵义会议一直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课标的要求,并在教学中一一落实。
问题三:课改流于形式
刚推行课改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分组讨论”。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有的小组乘机讲话,整个班乱哄哄的。学生的课外知识面狭窄,答案多数都从教辅书上抄,小组讨论的结果也只是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做出的。这样的分组讨论活动又有何意义呢?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是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见,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改下的流弊。
问题四:教材的不完善
这几年初中历史先后用过三种教材: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人教版。其编写各有优点,但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和未经实践检验,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以北师大版为例:历史知识内容存在跳跃性的问题,出现前后脱节的现象。如七年级上册中,前面对南北朝的内容没有涉及,而在后面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中提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显得断裂。再以人教版为例: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教材中没有提到。如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一课“抗日战争的胜利”里没有提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很多教师就只能找旧版本教材内容来补充。另外,各地使用教材也经常变换,每换一种教材教师们就得重新适应。
问题五:新瓶装旧酒
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还是未能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而且因为考试这根指挥棒没有变,所以很多时候都在走回头路,还是按旧方式上课,每单元的“活动探究课”被省略了,改为单元练习课或是测验课。“过程评价”也形同虚设,有的教师根本没有开展此项活动。
课改之路怎么走?能走多远?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疑惑。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加强学习观摩。多读书,掌握课程改革的进展。学习观摩其他教师新课程教学的有效做法,并悟化为自己的东西。多反思,内容包括教与学的活动、教师个人经验、师生关系、教学理论等。第二,加强集体备课。课改是一种探索,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师一起备课,教案资料共享。第三,加强教师培训。组织骨干教师讲座,要求讲座的内容与课改紧密结合,讲座的选题小而精,能切实给教师以启迪。上级教育部门对课改成果(如教学论文的撰写、第二课堂的开展、教学方法介绍、优秀公开课等)加以奖励、推广。第四,加强对外交流。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与外地名校的交流活动。近年笔者所在学校曾组织部分教师到山东曲阜中学、香港田家炳中学交流学习不同学校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使教师受到不少启发。第五,加强教学实效。课改中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完成课标要求就行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