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培养学生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学士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5759 浏览:135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而数学能力是学生必要的、基本的能力。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本人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1.巧妙设疑,培养探究能力

如果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师能生动活泼、引人人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选取典型性的感知材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巧设疑问、悬念或矛盾等),创设出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个多位数(可能是3的倍数,也可能不是3的倍数),教师都能很快地说出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这时每个学生都拧着眉毛,瞪大眼睛流露出新奇感,产生悬念“这里面有什么奥秘?”“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怀着迫切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进入了新课。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又如,在分数乘法的练习课上,教师先出示一道判断题:两根长度都为2米的绳子,第一根剪去1/2米,第二根剪去1/2米,两根绳子剩下的长度相等。通过计算,得出剩下的不一样长。然后教师把“长度都为2米”改为“长度都为1米”,再让学生判断,发现剩下的一样长。接着教师又继续改为“长度都为4米”,发现剩下的不一样长了。怎么会这样呢?出现了矛盾,学生就会产生求知的意向和愿望,产生了认知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促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合作能力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提出:“数学是一种多边活动,它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产生课堂互动的基础。课堂气氛决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扬教学,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以亲切的面容、鼓励的话语使学生觉得可亲可信,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在这样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教师要由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心灵真诚的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提高。学生与教师亲近了,对于教师所教的学科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就会更积极、更主动、更合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27+36”的算法,然后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交流,看哪组的方法最多。一开始各小组基本上都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 20+30=50,7+6=13,50+13=63;②27+30=57,57+6=63③ 36+20=56,56+7=63。这时教师适时地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去,给予鼓励,给予启发,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热烈地讨论,积极地探索,取长补短,形成共识。最后在小组汇报时还得出7种不同的方法:① 27+40=67,67-4=63;②27+33=60,60+3=63;③ 27+3=30,30+33=63;④30+40=70,70-3-4=63;⑤30+36=66,66-3=63;⑥36+24=60,60+3=63;⑦36+4=40,40+23=63。这是在小组交流过程中相互激励、相互启发的成果。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但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了,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听、说、交往和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有意识地把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入手,介绍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很少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提供一些现实的学习材料,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从而学好数学,为生活服务。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我先请一位学生把5本笔记本分给4个组的组长,并让这个学生边分边说,引出课本的关键词“平均数”。我接着问这些组长:“他这样分,你们满意吗?”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感到新颖、亲切,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且并不神秘,并不难学。
在“百分数的应用——利息”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去银行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上课伊始,每个学生在小组里汇报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课堂上,学生不仅介绍了利息的分类、利息的几次调整、利息的计算,而且还学会了填写存款单和取款单,并且联系自己的压岁钱,现场计算了存期1年、3年、5年后所得的利息。学生对利息的知识拓展了。

4.深挖课本的应用功能,培养创造能力

教材蕴含着大量的具有创造性的素材,课本例题最具有代表性,教学中要把教材的应用功能充分挖掘出来,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等对题目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多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在变式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开拓解题思路,进而在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的一道例题:“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32 400吨,今年前5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水泥厂的产量今年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看谁的解法最多,谁的解法最简便。学生积极思考得出了下面5种解法:①(32400÷5×12-32400)÷32400=140%;②(12/5×12-12)÷12=140%;③12/5×12÷12-1=140%;④(12-5)÷5=140%;⑤(1/5-1/12)÷1/12=140%。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利用教材中一题多解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多种的解题途径,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可以灵活应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势在必行,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环江县第二小学,广西 环江,5471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