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审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点滴探索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5603 浏览:173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提要: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现实中真正能够识美、懂美、赏美、爱美的人士却不是很多,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大有责任去利用教学之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我就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及想象联想能力、审美情感及理解能力四个方面加以论述,也算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一个总结。
关键词:探索;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语文的工具性被推上了尤以复加的高度,人文性却被遗忘在阴暗的角落。随着新课改新理念的渗透,情感教育逐步被重视,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

一、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使日常的语文教育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生成美德。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固有的优势和长处,这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替代不了的。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很大关系。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他们的审美兴趣,情感需要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读后齿颊留香的优秀篇目比比皆是,蕴涵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让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利用其优势和长处集中而有效地施行美育。融审美教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地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昂扬的情趣,才有无尽的吸引力,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入手。

我曾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设了“唐诗宋词欣赏”课,起初,学生只热忠于朗读,也较有感情,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能背诵全文诗词,于是我趁热打铁,举行了一次朗读比赛,气氛十分热烈,说明学生兴趣已有了,但习惯尚未形成,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让学生将自己喜爱的或耳目能详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是对的。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还有一些别致的,竟配上了图画,意境悠远,境界开阔。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造,审美的目的就在不经意间达到了。
2、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着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教《水调歌头》时,我放了大家熟悉的歌星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那优美的曲调本身就是一段故事,再配以多媒体画面——转朱阁,低琦户,照无眠,学生听了后,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共鸣,课上设置了三个问题,(一),全文在你想象中有几幅画面?主人公为什么要乘风归去?(二)、作者当时的处境如何?(三)、以画中人的身份给苏辙写封信。结果,那堂课学生始终处于激动又投入的状态中,写了不少感人的小作文。情感、想像,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二、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提高审人的素质、塑造完善人的有效方法。从心里结构来说:它使受教育者主体在智能结构、情感和意识结构三个方面得到平衡、协调发展。因此,在智能教育渗透审美教育,不但能提高智能的健康发展,而且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受教育者在符合规律的形势下,经过艰辛努力完成了一定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自由驾驭源于: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知识的信心、进取心、意志力,从而形成更加鲜明的选择意向和目标。另外,情感的调动、意志的保证又能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灵感触发,成了推动智能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现任教八年级语文,针对此阶段学生心理变化大的特点,设置的问题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毕竟理性思维是深层的表现,更符合审美的要求,在教授《背影》时,先让学生听录音,从直觉上有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去赏析、体味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相互交流,然后口头表述:

三、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及想象联想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通过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如:《敬畏自然》一开头,向我们展现出一幅人类征服自然的画面,接着讲述人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相比是相形见绌的。我抓住一些词语从色彩、感情的变化去知道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进而理解“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深层含义。
在教学中还应尽可能的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四、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鞭笞丑恶,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予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李白的长诗《行路难》(其一),此诗具有跳荡的气势,波澜起伏的特色。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拔剑四顾心茫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联系起来,同李白政治上遭遇挫折愤激之情联系起来,体会作者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乐观执著的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以上是我对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一点不成熟的探索。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现美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机会,只有加以发展,才能使美的教育延续,在课堂上,审美的关键就是让学生面对问题大胆而又创造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广阔的思维空间尽情飞扬,寻求美的真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