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政治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31105 浏览:1437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政治素质教育是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体现了这一理念,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不少语文教师的理解异了、曲解了、“伪圣化”了。不少教师把这些思想,同学生多姿多彩的自我个性对立起来,同学生自由舒展的精神对立起来,同学生童稚纯真的任性情趣对立起来,同学生丰富多元的生活对立起来,同学生的基本物质愿望对立起来,同学生的独立思索、独立言语对立起来,集体与个人对立,爱国与爱家、爱亲人对立,主义情、阶级情与个人情、亲情对立,等等。也就是说,不少教师对“高尚、健康、先进、有作用”的理解,对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解,已经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在几十年极“左”话语的潜移默化中,打上了“伪圣化”的印痕。
《丰碑》一课中,主人公军需处长之死,引发出对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的讨论,有的老师断然否定学生关于“生命”的回答,而非“革命理想”、“革命信念”“革命纪律”不可。数年前,一位教师讲《我的父亲李大钊》,讲得生动,读得也感人。学生在教师极富情感的循循善诱之下,沉浸在父女情深的氛围之中。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忽然提出一个不足:“同学们,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什么?”学生思索后开始回答,有的说,世上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父子情,就如本篇所描写的。———这是学生当然的答案,由于刚学了《我的父亲李大钊》。教师说不是。有学生又答,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母子情。教师又否定。学生开始猜,有的说兄弟情,有的说姐妹情,也有的说爱情。教师说统统都不是。我也思索半天,不知其然。我想教师一定有精妙、深刻、生动的答案。最后教师以深沉的语调、郑重其事地说:“同学们,人世间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既不是父子情,也不是母子情,更不是兄弟情、姐妹情、爱情,而是阶级情、民族情。本篇描写父女情时,父亲李大钊已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假如这种父女情,仅仅有着于家庭就带有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情调。二十年代初,李大钊抛弃安逸的生活,探讨革命真理,不惜献身所体现的就是一种伟大、崇高的民族情、阶级情。我们要善于把渺小的感情升华为阶级情、民族情!”教师一脸的俨然、肃然,学生却一脸的茫然、木然。评课时,所有评课和听课老师,都对授课人结课的这一段话,表示由衷的赞赏,说这是整堂课的“眼”,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我却大不以为然。我想,《我的父亲李大钊》中父亲对子女的满怀深情与李大钊对民族的满怀忠心,难道不是人格的完美统一吗?我以为人世间父子、母子等人伦感情,跟所谓的阶级情、民族情并非是对立的,但怕学生答题不符合标准答案,就在我们的身边,确实有一种氛围,制约着你必须按照一种“帷一”的东西、“伪圣”的东西那样诠释、那样讲话。我以教十几年,深知这决非个别现象。写作中,学生稍有任性的言语,稍有个性的表达,就可以被一些教师轻率地判为“不积极”“不健康”“无作用”“不深刻”“偏激”。我当然以为,“积极”、“进步”、“健康”、“深刻”、“有作用”等诸多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应是每个社会、每个成员的基本的人生价值规范,是每个人都应有的最理想精神追求,是一种理想的至高目标。但我要指出的是,我们的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正确、科学、完整地理解和界定这些价值范畴,切不可用带极“左”色彩的“伪圣化”的眼光去使用这些范畴,不要动辄指斥孩子们不积极、不进步、无作用等。同样,小学生的写作与说话,应以生活化、平民化、任性为主,以朴实和真切为高,以十几岁孩子所能有的精神体验为基本限度,切不可拔高,尤其不可用神圣、崇高甚至伪神圣、伪崇高,去取代孩子们生活化、平民化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表达和精神体验。那样的话,严重说来,就是一种精神、精神禁锢!神圣、崇高、庄重、进步、深刻、有作用,跟生活化、平民化,跟任性、天真、朴实、浅白,个人与集体,自我与团体,个性与共性,自由与纪律,家人情与天下情,等等,它们一点也不矛盾。相当多的时候,它们是极为和谐地统一于一体的。相当多的时候,一个真正的人、完善的人,假如不懂得前者,那么就可能并不理解后者。
我们的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政治素质教育不能用“伪圣化”的假崇高,反对平民化、生活化的朴实与纯真;不能做着姿态把作文的主题往理想、爱国、崇高、积极方面升华、拔高,唯独不敢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敢放松下来,说想说的话、心里的话。在我看来,“伪圣化”,就是脱离人的真实生活、脱离人丰富多样的精神体验、脱离人的生命本身,以的公共意识取代个体独立的自我意识、自我精神,这种教学对于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必定是事倍功半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