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语文网络,让语文阅读更精彩学位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4939 浏览:1405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据我们调查显示,学生在网络阅读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受年龄、阅历、阅读水平的制约,审美能力较差,拒诱惑的能力差,这直接造成了读物选择的优劣不等;他们读的书大多不是有意识的选择,而是无计划,无目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学生阅读时容易选择谈情说爱等消遣类读物,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上急功近利,拈轻怕重……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阅读教学服务,避免和防范网络弊端,使学生可以健康阅读,有效学习。
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与语文相关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恰当运用可缓解过去阅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读教学的单调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我们放映了相关的电视剧片段,学生对人物服饰、语言、动作、神态等有了直观感受,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特别是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老舍的《想北平》,作者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深刻地表现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在教学导入时,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首先播放了《乡愁》这首诗歌的朗诵音频,那深沉的语气、缓慢凝重的节奏勾起了学生对家乡的回忆与思念,从而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振共鸣。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
余秋雨的《道士塔》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文化悲剧,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它告诉我们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莫高窟、敦煌没有什么了解,于是我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莫高窟、敦煌的图片资料。上课时,当一张张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灿烂的石窟文化和触目惊心破坏痕迹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使学生明白、理解了余秋雨的悲与恨,并从中得到了真实的情感体验。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名家经典散文,但现在的孩子多半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在心理上不接受父母辈爱的表达方式,认为父母对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由此推彼,无论别人对自己做什么也都不会心存感激。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契机,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父母的爱。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带来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和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上课时,我让大家观看电视散文《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和儿子泪光中读信的经典片段。黑白的画面,忧伤的音乐,充满深情的旁白,画面中父亲蹒跚的步履,爬上月台时的艰难动作,儿子读信时泪光闪烁的眼睛,泪光中浮现出的父亲的背影,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悄悄震撼着学生的心,让他们的心与作者的情感靠近。随后,我让学生拿着带来的相片,给大家讲述一个个或温馨或感动或难忘的真实故事,激发起学生对亲人的情感,进一步体会、理解亲情之爱,学会孝敬、报答长辈,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作者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及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内疚之情。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例如学习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时,我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在十七八岁的年纪大多关注的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因此,在课外,我引导学生阅读了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亲情、孝情,在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解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可以把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迎进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的艰辛,体验生命的坚韧,领悟人生的真谛。感悟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怀念和无尽的追思,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乡愁四韵》,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词句、往复回环的声韵美中,体会诗歌所寄托的浓烈的思乡爱国情感,增进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了解了表现两位文学大师纯真亲密友谊的《冰心:巴金这个人……》,就可以把表现兄妹情的崔浩的《平分生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得体会出家庭生活中那至真至纯的亲情。
这些阅读材料我们在网络中都可以很容易找到,而且网络是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学生在阅读后可以与其他读者交流心得体会,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也是学习的机会。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找准时机,带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责任编辑魏文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