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11705 浏览:47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课时最多、花费精力也最多的板块,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了依然不会”的困惑,笔者提出四点思考,以期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自主
“明明上课讲过了,为什么学生不会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课时最多的阅读教学,其低效现象的确实让我们担忧。
笔者以为,阅读教学中常常是“以问代讲”,且问题随意性大,缺乏深度和梯度,以及“教过当作学过”“个别表现看成整体学情”等惯性思维和习以为常的课堂现象,是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根本原因。
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顾全六大能力,学习任务有“梯度”

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节课中设计出适当并呈现梯度的学习任务。

1.任务设置指向“能力培养”

香港理工大学祝新华博士提出“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概念,将认知能力分为“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六层次。设置阅读教学任务,应努力体现“能力指向”。以《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为例,可安排如下任务:
任务设计能力指向

一、整体感知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秋天的雨把哪些颜色给了谁?复述:根据要求找出有关内容并连起来表述。
重整:从语段中找出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是什么颜色,根据学习任务提取相应信息。

二、品味语言

课文不仅写了这么多颜色,还写的很美呢!读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特别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1:我喜欢“你看,它把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把秋天写得很美,好像真的是银杏叶把夏天的炎热扇走的。
学生2:“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句话可看出果子丰收了。
师追问哪儿看出来,生回答:橙红色说明成熟了,“你挤我碰”,说明果子长得很大。
学生3:“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我喜欢这句话,因为菊花仙子颜色很美丽。
师追问:还会有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后,看图片,进一步感受菊花的颜色美丽,并积累表示颜色美丽的词语。
……解释:说说自己喜欢语句的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618jyw.com
原因,其实就是促使学生解释语句的优美之处。
伸展:通过“你挤我碰”读懂果子丰收了;通过“金色的海洋”,读懂稻子也丰收了。
品析“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时,补充理解“霜叶红于二月花”;品析菊花时,补充图片,进一步感受菊花的美丽,学会中合适的语言形容菊花。
评鉴:这一环节设计基于“评鉴”这一能力目标,通过“你喜欢哪句话?说说为什么喜欢”来具体落实。学生找到优美的语句,说出喜欢的原因,懂得课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来写出秋天的颜色之美丽,写得生动活泼,很有味道。
这个学习任务很有开放性,引导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自主感受,在这样具有操作性的学习任务中,学生深入文本,深入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三、总结梳理

1.用上合适的形容词,形容一下这些秋天的美丽景物。

( )的银杏树 ( )的枫树
( )的田野 ( )的橘子
( )的柿子 ( )的菊花
2.有感情朗读。划出这一段都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复述:通过“选择合适的词填空”这一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取重要信息,对“颜色美丽”留下深刻印象。
重整:梳理秋天的景物及颜色特点,明晰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安排,找出总起句,有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段落结构特点。

四、拓展练习

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句或几句话。
(辅助:图片打开视野,教师示范说话。)创意:
运用课文的表达句式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秋天的景物颜色,将所学知识与方法转化为能力。
以上教学任务设计突出“能力指向”。整个设计涉及六大能力,每种能力都有针对性的任务,每个任务都指向不同的能力培养。学习任务安排操作性强,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悦,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提高。

2.任务序列体现“纵向推进”

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一节课,总是由若干个学习任务组成。这些任务就是一个个“知识点”,需要设置成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推进。学习进程中,教师通过这些“点”形成“知识链”“能力链”,在此点与彼点之间筑起阶梯或架上跳板。
例如前一案例《秋天的雨》中的设计,笔者努力根据学生特点,纵向深入编织了学习任务“链条”:
先从整体感知引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的雨把哪些颜色给了谁?”这是低层次的“检索”任务;转而引导学生进入“品析语言”环节,给足充分时间,引导学生对优美的语句进行重点赏析,感受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之处,也为仿写做好铺垫。最后的拓展练习,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图片展示、示范仿写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挑战新的任务。这样的安排环节环环紧扣,前后联系,纵向深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

二、遵循学的路径,学习过程有“进度”

1.明晰主线,提纲挈领的学习

围绕主线设置一个个学习环节,能架构起明晰的学习思路。这样的学习,能充分展开学习过程,领悟文本内容,体会蕴含情感,学习活动清晰、简洁、高效。例如《普罗米修斯》,这个神话主要写了普罗米修斯为救痛苦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拿火种,却遭受宙斯严厉惩罚,在高加索山上被锁了整整三万年,赞扬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不屈不挠、无私无畏、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甘愿为人类受苦”这一精神品质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甘愿为人类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受苦”的表现。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把故事前因后果梳理清楚,初步了解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火种而遭受惩罚却不屈服的英勇表现。

二、细读课文,解读“甘愿为人类受苦”的行动。

细读课文,抓住“受苦”,走进字里行间,去感受普罗米修斯到底受了哪些苦?通过“锁之痛”“啄之痛”两个板块,感受普罗米修斯忍受的巨大磨难。

三、精读课文,感悟“甘愿为人类受苦”的精神。

精读课文,通过“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个中心句的反复品读,通过没有火种前人们生活的痛苦,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精神和忍受磨难的精神力量。
以上设计,自始至终围绕“为人类造福”这一主题进行,学生站在这一主线下学习,从初读感知,到细读理解,再到精读感悟,认识逐步走向深入,真正学懂了课文。

2.遵循学路,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讲得太多,一直是阅读教学低效之痛。那种着眼于课文内容的、以检索为主的问答式教学,可能产生的效果令人怀疑。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学习是无法由别人代替的,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实践。尽管教师的教也很重要,但教只是外因,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内因。外因是条件,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把“教”的方法转换成“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形成相应的方法与能力。
例如《从现在开始》第3自然段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第2个星期,小动物们的日子有没有好过点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一问,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仔仔细细地读着课文,一处一处地寻找,然后与同学们交流学习收获:“直摇头”,是不停地摇头,说明小动物们很不满意;“只好”“不得不”,说明小动物们不想跳着走路,可是又不能不听新大王的命令;“苦练”,看出他们为了练跳着走路,练得很辛苦……

3.言意兼得,深入有效地学习

“关注语言表达形式,追求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这早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课堂上,我们要牢牢树立这个意识,不仅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形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
例如教学《山中访友》一课,理解了作者去访问了哪些朋友之后,笔者就把目光聚焦到语言表达形式上:为什么读了课文,能深深感受到作者把山里的一切都当成了朋友?作者有哪些好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于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有的说:课文用了拟人的方法,显得很亲切;有的说:课文有许多排比句,比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这一段,感觉跟很多朋友在热切聊天;有的说:作者都把自己想象成树了,说明他跟山林融为一体了……这么多表达特色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领悟。课堂上,我还引导学生去深入研究他们自己没有领悟到的内容:第5自然段排比句中最后一句为什么不用“你好”,而用“喂,淘气的云雀”?访问了这么多好朋友,作者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深入地品味表达特色,学生更能体会作者那种热爱大自然的情绪。后来我发现,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经常能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山中访友》的表达技巧。

三、留下动笔机会,学习结果有“效度”

只有“读”“说”和“听”的课堂很难保证学习效果。课堂上,我们要多给学生留下“动笔”机会,通过“动笔”来外显思维过程,留下思考痕迹,展示学习结果,检测学习收获,促使每个学生深入学习,避免“只听不思考”的现象发生。

1. 圈圈划划

阅读中,引导学生把需要的信息检索出来,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圈圈划划中,学生经历独立的阅读过程,为后续的学习交流提供前提,也为师生阅读对话,更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情,教师在巡视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有没有划对,划对的比例是多少,哪些学生有困难等。

2. 重点标注

古人说:“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详注不可已也。”可见,标注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阅读时,在文本恰当的地方,写下对字、词、句等重要内容的理解、感悟和体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习、记忆。
做好标注,需牢记“解、懂、疑”三字诀:
“解”即解释生字词、重点词的意思。如“欣然怒放”一词,“怒”字的意思与一般的理解不同,可通过查字典,在“怒”字下加上着重号,写上:气势盛。理解了关键字,词义便迎刃而解。
“懂”即写出读懂了哪些地方。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对深层含义的解读,可以是对表达形式的领悟等。如《山中访友》第二自然段,有学生读后在旁边写上:“老桥的特点:古老、坚固”,有同学写:“作者把老桥当作德高望重的老人,看出他对老桥的敬重”,也有同学这样写:“用了拟人的方法,读起来亲切、感人”。
“疑”就是标出疑惑。不懂之处,是学习时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中:“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在谈些什么呢?”有学生圈出“喂”字,写道:“为什么不用你好,改用‘喂’?” 标出疑惑,展现初读中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获得提升。

3.动笔巩固

根据文本理解和学生自主阅读的需要,让学生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完成相关配套练习,或是教师精心设计阅读题,引领学生“动笔答问”,反馈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如教学《山中访友》第5自然段,在初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划出来,并圈出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
◆完成配套练习:
( )的山泉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 )的白云 ( )的云雀
在学生深入阅读、品析语言与表达形式之后,引导学生仿写:作者还会跟哪些朋友打招呼?
例句: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仿句:你好!( )的 ,你 。
这样“动笔答问”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理解——整理——归纳——表达”的过程。通过“动笔”,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个性留痕

个性留痕,是指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自己认为重要的、不懂的、易错的信息。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阅读能力也各不相同。同一个知识,有的学生或许早已弄懂,有些学生却需要不断复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留下自己觉得重要的信息,而不是仅仅根据老师的要求留下笔记。

四、留足自主时间,学习机会有“广度”

1.留足充分的阅读时间

学习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事,个别学生的发言不能代替多数学生的学习。每一项学习任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独立接触文本,在自主阅读基础上,去字里行间感受语言所表露的信息,去解读文字背后的。如果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那么很多学生就被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因此,课堂上,每一项学习任务布置之后,先要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容地读读有关内容,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学习任务,紧紧把握“文本”这个凭借,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用语文的方式,去学习语文的知识。

2.留足独立的思考机会

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问题下去,马上有几只小手举起来了,于是老师就请这些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听了发言,也会陆陆续续地举起手来。
笔者以为,这种做法欠妥。马上能回答的学生,往往是阅读能力比较强的,或许不需要教师课堂指导,他们也已经学懂了。而那些坐在下面默默无语的学生,正是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才能学会的。如果这个时候直接让优生回答,实际上是剥夺了其他学生思考的权利与机会,他们从别人的口中听到答案,哪怕会重复,也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
阅读需要期待,期待每个学生都静下心来思考,期待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去领悟其中的知识方法。因此,每个学习任务下去后,要给学生留足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让大部分学生都能经历思考的过程。基于全员思考的交流,才是有差异资源的、有价值的交流。

3.创设更多的表现平台

课堂上,我们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特点,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表现的平台。对成绩好的学生应设计综合性、理解性的学习任务,对成绩差的学生应设计记忆性的、相对较单一的学习任务。这样,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任务,都能得到学习的提升。
总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教”,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到效果。我们必须创设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有效地学习、循序渐进地学习,展开学习过程,去获得知识、习得方法、形成能力、养成习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更好地“学会”语文。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