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空白点让空白点成为课堂点睛之笔网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24480 浏览:1094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所谓空白,是作者无意或有意留下的,没有写明,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语文阅读教材中的这种“空白”,正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填补的契机和空间,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内涵及作者意图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对作品的意义达到富有鲜明个性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挖掘文本;引导学生;语言空白
这种“空白”,正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填补的契机和空间。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练笔, 这是教师引导学生于文本无字处体会作者的思想,这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这样带动的是学生真实的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一、想象语言空白,引导读入文本

课文作者的思想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
如《草虫的村落》中“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在这里,许多地方留有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

二、挖掘阅读空白,促进与文本的交流

善于借用空白处,择要地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如教《给予是快乐的》时,引导学生读“背弟弟“这一细节时,要求将感受到的哥哥形象通过语言描述出来。“轻轻蹲下”、“兴奋地说”、“一手托住弟弟的背,一手拉者弟弟的手”、“锃亮”、“崭新”等一系列细节将这一语言空白处描绘得真切、感人。学生在文本中生成的感悟、情感在这一空白的挖掘之下得到了交流,练习了表达,深化了理解。研究生论文www.618jyw.com

三、描绘情境空白,提高审美情趣

《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学生和“九寨沟”的距离相差甚远,老师可以播放画面,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什么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学生纷纷描绘着他们眼前的多姿多彩的画面,从中感受到了学生的兴奋。接下来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整堂课学生都是兴致盎然。他们主动的阅读,体会、感受着文本,也超越着文本。

四、借助插图空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音乐家扬科》一文的教学中,紧扣“扬科跪在食具间仰望小提琴”这一插图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阅读中。接着,又回到插图上:扬科为什么跪在小提琴面前?他把双手伸向小提琴想干什么?图文相衬,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带着情感与文本得以交流。他爱音乐,在这强大的力量的驱使下,宁愿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他情不自禁地来到食具间,想摸一摸主人的小提琴,结果换来了一顿毒打。最后,再次回到插图上:为什么仅摸一摸主人的小提琴就换来了这样的几次毒打?从扬科的悲惨结局中揭露了什么?这样,学生水到渠成地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解决了课文最后的难点。

五、注重阅读空白,进行阅读拓展

学完《北京的春节》后,启发学生回想自己和家人其乐融融地度过春节的情景,并结合《同步阅读》将记忆中的春节情景描绘出来。这样的想象练笔,有主题,有生活积累,学生乐于练写。
综上所述,每个教材都是一个点,一个能带出无数线和面的辐射点,这点中蕴含着各种空间和学生无穷无尽的潜能,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上,善挖文本空白点,有效地利用文本的空白点。那么,作者在这经意与不经意间留下的“空白点”,确实可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上的“点睛之笔”。
(作者单位 浙江义乌经济开发区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