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课堂学生课堂参与和体验彰显数学课堂有效性如何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15442 浏览:617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全员参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尝试和体验,彰显数学的思维价值,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参与体验;数学价值
科学发展观提倡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首先需要实现角色变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革,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挖掘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积极性。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略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的价值。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效数学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有科学的教学理念,而且更多的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施教。“有效的教学,开放的教学”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逐渐提上日程,不断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的问题,学生总是“安静”地在课上“学”数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很低。师生互动少,课堂教学反馈不上来,教师不能动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总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感知体验度不够,严重影响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不显著的原因分析

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显著,学生不能、不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情境的创设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异,教师在同一课堂中实施一刀切的目标,基础好的学生认为较简单,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能跟随着走,弄不懂的也不敢问,生怕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基础差的学生像听天书一样,什么也听不进去,只能做到不干扰别人学习,对数学越发的抵触。这样慢慢出现两极分化,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甚至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的教学效果出现下滑的趋势。

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成功的尝试,效果较明显,现将有效的方法介绍如下:

1.多一点情境与归纳,分层递进化解目标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的情境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的情境为目的的。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一定的实际背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将知识系统化,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分层管理,对数学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这一分层递进化解目标的做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更能体现数学的价值。对新授课的内容做好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适当做出变化。
如,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课,笔者首先根据学生身边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我校从超市购买了晨光红色水性笔和晨光黑色水性笔共15盒,所付金额超过480元,但不到490元。已知这两种笔的单价:晨光黑色水性笔34.9元/盒,晨光红色水性笔44.9元/盒。设购买晨光黑色水性笔x桶,你能列出几个不等式?
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实际与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找出已知条件,晨光黑色水性笔购买了x盒,则晨光红色水性笔购买了(15-x)盒。已知各自的单价,学生很容易就得到所付出的总金额应为44.9x+34.9×(15-x)。超过480元即大于480,不到490元,即小于490列出所有不等关系式,互相讨论,类推概念。笔者及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列出表示这种不等关系的不等式。学生总结出:一般的,由几个同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一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在教学中创新情境可以启动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思考热情。在一定的实际背景下,分层递进化解目标,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多一点思考和回顾,设悬质疑提高参与度

数学课堂教学激发情感便于教师进一步答疑解惑,提高认知度。课堂教学中情感互动过程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推作用。在备课阶段就为学生设计一些在学新课前学生较难单独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设下悬念,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更加突出数学对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如,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特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一课,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笔者充分考虑了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研究探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能学以致用。笔者在课堂中巧妙地设悬质疑,通过让学生多一点儿思考和回顾,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问题设计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对悬念的思考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变换措施让学生在对悬念的反思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又如,在讲完“矩形的三种判定方法”(定义,定理一与定理二)后,笔者让学生对题设进行比较、区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定理应用的条件。设悬念:“工人师傅为了检验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否成矩形,你有没有方法帮助工人师傅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兴趣引导学生有进一步参与探究的,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多一点探索和发现,激趣加深课堂体验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变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新课改中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的社会性,在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强调“合作学习”。“穿新鞋、走老路”使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形式化,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维度目标的要求上产生学习体验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如,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第3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笔者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通过对圆的图形的认识,使学生认识新的几何图形的对称美,体会所体现出的完美性,激发学习兴趣。笔者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个圆形卡片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两张圆形卡片探究半径不同的⊙O1与⊙O2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像这种动手的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加深对数学价值的体验。
利用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在经历“观察─猜测探索─验证─用”的过程,渗透了从“形”到“数”和从“数”到“形”的转化,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维能力。可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发挥学生的活力,“以人为本”,加深学生的课堂体验,提高教学效率。在有效的时间内,增加学生参与密度,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总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教师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研究并变革教法、拓展学生已有的知识范围,使数学知识形成系统化,在学生全员参与下和都能体验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安修杰.重视数学模型教学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陈群安.引起兴趣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J].中学数学,1983(04).
[3]朱海瀚.精彩的课堂源于教师的智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2).
[4]达娃卓嘎.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7).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华舍实验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