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构建性学习方式基本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7206 浏览:224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构建合理实用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既可以在上课时创设出能迅速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同时也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烘托课堂气氛提供诸多手段,使教学任务得以圆满完成。
【关键词】 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
2095-3089(2013)9-00-01
从所周知,语文这一学科涵盖面极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情物理,无所不包。处于求知欲特强的中学生,照理说应该对语文一科感兴趣才是。但事实上却是学生把语文当作较讨厌的科目。上课听老师分析对答案,下课、自修做习题,已成了学生学语文的基本模式。而这些分析和练习,无非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无非是要学生用死记硬背的答案来代替记诵活生生的文章。我认为: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很有必要构建合理实用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具备下列特点

1.师生之间的互动

平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多,给予学生练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学法大家都知道是不好的。那我们就应多让师生之间来个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完成各种信息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在活动交往中互动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研究的课题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未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矛盾冲突下产生的,而且每个人因个体差异又产生不同的冲突,这样就会有众多的问题出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之中,还有学生与资料之间则会很便捷地解决。因而在师生的互相交流中,老师应尽可能地从更多角度去思考统筹,提出有典型性的问题与学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师生交流,从而形成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使得课堂呈现多元化的活动状态,这种语文教学带来一种更活跃的境地。

2.教师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控究问题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自己摆在中心的位置,学生在下面听和记忙个不亦乐乎。而研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们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研究学习强调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我认为:没有这种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试想,一个人如果脑子还未开始思考,就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那是怎么说也说不过去的。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观念投向到课文文本信息中,文本信息内容被学生接收。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对未知的欲求会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正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兴趣的关键所在。解决这些也正是学生自主性研究学习所要完成的目标。想要有效地解决问题,就必须激起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发挥他们研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说,教师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假如研究中的成果出现后又被进一步肯定(答案是正确的),那么学生的研究兴趣就会更加浓厚,从而激发他们去进一步深入研究。教师只能是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的组织者,因而整个学习过程都体现了较强的自主性。

3.唤起中国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中学生特有的对学习知识的兴趣
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所以说,寓教于乐也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一个难题。寓教于乐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而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正好为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这里“乐”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不是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习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激发兴趣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工合作。学生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不同,研究能力也不相同,因而学生在兴趣的产生和研究问题上都主要由个体的特点来决定,因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体现出较强的兴趣。

4.给学生创造出更多更逼真的体验

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必须会开动大脑的思维,调动起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语言教学中所指的体验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语言。不能看出,以前的语言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而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随着电脑和各种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辅助语言学习为广大中学生提供了大量参与学习过程的可能性。多媒体能为学生们提供高质量的视听辅助,十分有利于增进理解,唤起兴趣,强化记忆,加速学生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多媒体的动画画面所展示的仿真环境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往部分需要老师反复指导练习、记忆的内容,如今通过一些活泼的动画画面,栩栩如生的描述即可得到实现,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视觉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参与了学习过程。此外,声音也是传播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语言教学更是离不开语音的训练。电脑对声音的处理使同学们在除视觉上的感受之外,还能随时反复地体验听觉上的感受,使体验过程更趋向完整。我们可以预知不久的将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脑或许也能为我们提供其他感官刺激,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更逼真的体验,那正是我们所期盼的。

二、如何构建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1.如何着手准备上好一节课

对于如何着手准备?我们觉得:①先由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情况和学习能力目标等相关的教材内容作重新组合,从而使教学目标明确,研究方向性明确易找;②让学生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梳理课文内容;③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写出课文评析。这一步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评析的方向和角度;④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含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相关评论等等),并且要注意人人动手,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制作卡片等……

2.让每个学生展示他们研究学习的成果

吕叔湘同志说过“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驾驭知识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就要按吕叔湘同志的说法——“教会学生动脑筋”。这就是交钥匙,让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总是让同学们分工合作查阅相关资料,反复思考,讨论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比较鉴别,尽可能多点掌握第一手材料,让他们在进一步充分争辩的基础上写出分析报告、文学评论或是小评论等。然后全班组织交流,并进行模拟论文答辩等形式,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探究,扩大其个人成果的影响。

3.给每个学生来一个激励性的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当教师的应尽可能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依据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组织教学,再用相关的问题激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索,进而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我们可以将学生的成果收集起来,然后加以整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关设计的练习题这一形式,用以进一步巩固成果和检查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一信息的反馈也是为了对下一次研究性学习进一步的指导控制,以期寻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应是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能充当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堂应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而不应是传统式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一成不变的老一套的东西。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