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模型建立物理模型尝试学年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6213 浏览:2186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把正确的物理概念、规律传授给学生,并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使学生领略到物理世界的奇景异致,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在反复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做了一点尝试和思考,发现在教学中注重物理模型的建立,可以起到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一、逼真地再现物理过程——将微观模型的放大和演化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的物理现象很微小难以观察,也无法用语言进行准确地表达,当然学生也就容易犯错,即使记住了,时间长还是会忘记,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这一过程.
例如,在讲“平动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时,由于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如果强加给学生,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如果条件发生变化,他们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我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学生之所以认为此处难以理解是因为引起接触处的形变不易观察,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改变,从而导致思维障碍,不利于概念的建立.若指导学生利用特制的长毛刷来做实验.就能把接触处的形变模拟出来,并在空间上加以放大,从实验中就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开发新实验,加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所讲内容.
新课程注重构建“先现象而后规律、先具体后抽象、先宏观后微观、先部分后整体”基本体系,以期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

二、深入浅出地揭示物理知识形成过程——从平面拓展到立体

在物理学中文本图片帮我们传递和显示各种教学信息,但从学生的认知过程来说他们接受了多少呢?很多的物理现象不直观,给的学生理解带来很多困难.如果能逼真地创设物理模型和情景,可使深奥的物理现象、本质、特性、状态变得直观易懂,大大缩短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所挤出的时间就可讲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的应用,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效果,而分析其效果不容乐观的原因,是因为初中学生在很多物理问题上没有空间想象的能力.
例如,在讲“光的反射”后,学生对反射过程并没得以全面的认识,很多人认为反射只是在平面内,而我们的教学问题也没有在反馈中暴露,长期以来学生以为反射是平面的,学生就没有建立空间的立体概念,进而在磁场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思维障碍.因此我们应抓住每一次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着力对学生立体思维培养进行有效突破.
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实验装置如图.中间的空心塑料管长约0.8m,直径约1.5cm(另两根与它尺寸相同),喷成,下用铁丝圈作底座支撑,使之竖直悬起;左右两根安装在长方体木块上,其倾斜角度可通过连接处灵活方便地调节,喷成红色,并可附上箭头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其中一根的上方管口插入一个市面常见的激光棒,可使激光从管中通过射到下面的大平面镜上,所有这些都放置在一个大转盘上(就像餐桌上的那种).在演示实验时,从一根管口射出的激光,经下方平面镜反射后,通过调节另一根管,使反射的激光再从中射出,于是,三根管便分别代表了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再借助实物投影仪,转动转盘,“三线共面”便清源于: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晰可见.

三、多元化的模拟与仿真—从静态拓展到动态

文本的知识更多的是向学生呈现静态的知识,而学生如果不能抽象其物理的变化过程,在很多的知识的理解上就会产生很多的困难.
例如,圆周运动中每一点的方向,学生就很难理解其中切线的含义,学生在理解磁感线的方向、光在圆表面的切平面,都会遇到困难,发生错误,其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空间想像力而未形成正确的动态过程.因此,我们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橡皮做成小圆盘,中间用一硬棒使其旋转,滴上一滴墨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墨水被抛出,其运动的方向就是这一点的切线方向.通过这一立体模型,学生清楚地看到,墨水抛出的轨迹,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效突破思维上的不足,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要注重“做”的重要性.物理教学中“做”是很好的载体,它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将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材料、物品甚至废弃品设计成一些可行的实验,并且利用这些设计的实验与学生共同进行“主动·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他们就必然会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外,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