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课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优势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12131 浏览:483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兴趣能力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学,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是求知的良好开端。优化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但是,这种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是很难实现的,而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现代信息技术攻破我们无法解决的难题,把学生最喜欢的影视所特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人机互动,为学生创造了多种感官的刺激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学生讨论为什么把车轮做成圆形的问题时,我利用网络资源超链接了一段动画:首先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看着画面中圆形车轮的车在公路上飞速行驶的场面;接着再让学生在激烈的音乐中看着画面中四边形或多边形车轮的车在公路上颠簸“挣扎”行驶的场面。学生一边捧腹大笑一边议论纷纷,这样在一片趣味的欢笑中领悟到:车轮之所以做成圆形的是因为轮轴到圆周的距离相等,才不会像其他多边形那样产生颠簸得可怕。学生通过观看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唤起了学生的探究,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已尽,趣犹在”的境界。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尽可能地通过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为资源的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通过模拟演示,借助事物具体的形象进行思维,学生可以边观察,边思考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利用信息技术,出示一辆有67人的公共汽车,移动鼠标显示到站后下车28人,再移动鼠标显示上车25人,问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怎样计算?通过操作,学生有了动态的演示,知道下车的人要减去,上车的人要加上,就能列出算式:67-28+25=?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形象演示,实现了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大大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形象,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三、运用信息技术,使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既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既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科学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例如,在《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大量的情境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地说出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学生在运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因此,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使数学课上得更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迈进数学王国的大门。

四、创设动画效果,化静为动,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所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全方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多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探究知识过程的机会。但是,这些机会全靠动手操作来完成是不现实的,必然会受时间,还有条件的限制。今天有了现代信息技术,他又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圆的面积》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首先,利用“远教”资源下载了一个多媒体动态演示的课件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动态演示了将一个圆沿着直径平均分成16等分后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了可以通过将新知识转化成已有知识的方法来学习新知。接着,我继续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结果,有的拼成一个近似于的三角形,有的拼成一个近似于的梯形。在学生自主探究所得的基础上,我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这一过程,初步感知圆面积的计算与它的半径有关,了解圆的面积与其他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取得了以前没有过的教学效果。

五、多媒体教学,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新课标》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而计算机网络的强大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为新理念赋予了现实的意义,也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可能。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他们的合作交流。如我校比赛课《认识图形》一课中,执教者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以前学过的语文课中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情景,让学生享受动画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接着老师问:这些脚印,怎样来的?美丽吗?学生纷纷欲言。接着,老师说:“春天来了,雪融化了,怎样把他们的脚印留下来?”接着,老师要求学生用学具、印泥印出了各种图形的脚印。很快,学生印出了很多的图形……这样,不仅能够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
总之,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