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提问数学教学中提问艺术大专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4825 浏览:145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传授知识和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现代课堂教学倡导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而问题情境的营造需要精心设计。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中的“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一点“问”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中“问”的误区

1. 为“问”而问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发问,为问而问。表面上看来,师问生答,挺热闹,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启发性,没有什么思考价值。学生的思路被禁锢在教师设定好的路子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教学中的“问”由教师一手包办,也不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法无序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使学生无从答起。如有位教师在教“6的认识”一课时,出示教材主题画,在一间教室里,5位同学和教师在清扫教室,有的扫地,有的搬椅子,有的端水,有的擦桌子。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及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图形,说说图上有几个人,各干什么?但这位教师却提问“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这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也许不难,但低年级学生一下子卡住了,不知怎样回答,这样对学生上课的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3. “问”法无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如果提问太难太繁,学生会无从思考,长此以往就会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教师如果能先提出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作铺垫,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长方体几个面面积的和,想一想粉刷教室的墙要注意干什么?学生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课堂教学中“问’的技艺

(一)善于“巧”问

问题问得好,能一发不可收。这就是所谓的“智者问得巧”。“巧”问就是要问到点子上。
1. “问”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教学过程实际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探索,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在知识衔接处问,诱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促进新、旧知识的渗透和迁移,从而获得新知。例如;我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先用小黑板出示以下两组横式:
(1)8÷480÷40800÷4008000÷4000
(2)9000÷3000900÷30090÷309÷3
紧接着,我问;这两组除法算式分别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问题使学生感到新奇(算式不同,商都一样),再问,那么商不变的除法算式里除数与被除数是怎样变化的?这样把学生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
2. “问”于精心设置的悬念处。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创设悬念,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成为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我听过数学优质课一等奖一节课《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位教师没有应用多媒体,没有更多的辅助工具,只有一根教鞭摘自:毕业论文前言www.618jyw.com
,一个粉笔,而学生准备的也只是一个相同大小的圆。教师在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分别表示3/4、4/4后,接着问;如何表示5/4?全班学生都愣住了,只有一个圆,怎能表示出比l大的假的分数?这位老师稍停了一下,微笑着问同桌的两个同学;你有几个圆?(1个)你又有几个圆?(1个)你一个,他一个,为什么不互相合作呢?这一巧问,把全班学生激活了,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起来了,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在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合作的意识或能力。
3. “问”于新知学习重、难点处。设问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为此,教学中应于新知学习重、难点处设问,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难点是实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的转化。教学时,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设问:(1)第一行摆的圆片的个数是几?第二行摆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几的3倍?(2)第二行摆几个2,求第二行摆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3)求2的3倍是多少,用算式怎样表示?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使学生在“疑问——探究——发现——解决”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该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二)讲究“追问”

“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最终目的,也可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通过“追问”,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解题时,经常只熟悉的程序、方法去理解,缺乏对问题深入、全面的观察分析。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的联系和来龙去脉。如学习“长方形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先出示一组四边形图片(梯形,平行四边形、任意四边形、长方形),请学生观察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并请学生给这些图形取个共同的名字,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四边形”。然后我请学生凭自己的直观感觉认出长方形,再追问;“你是怎么认出来的,能不能用确切的话说什么是长方形。”这可难住了学生。“为什么?”这时他们迫切想知道怎么回答。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情,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发出一套前面出示的图片,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根据“追问”各抒己见,相互交流。
2. 通过“追问”,帮助教师解除窘突如其来的困境。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有时会碰到苦忙设置的情境让聪明的学生无意间“碰砸”了,这时我就用“追问”帮助自己解除困境。如教学《年、月、日》时,一上课,我提了一个问题:“小明和奶奶今年过生日,小明已过了8个生日,可奶奶只过了17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话刚说完,我班的“小数学家”王小叶同学马上站起来说:“因为奶奶的生日是在闰年的2月29日,每四年才过一个生日。”这样就把精心安排设疑的情境打乱了,我连忙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原来他在课外阅读书中看到过这类知识,于是我对全班学生说,“我和王小叶同学当你们向导,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通过追问,把学生引入到新授课来,也使自己走出了困境。适当的追问,可以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课堂教育机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问,又要巧问,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因而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才能使教学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使课堂成为思维翱翔的天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