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革新精神学年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23267 浏览:99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崇尚创新已成为世界的潮流。教育部提出:要实施以培养创造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也指出:“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成了摆在历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设置悬念、猜谜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等。不管哪种方法,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好能够设计一些逆向思维的问题。例如在分析中国戊戌变法没有成功,而日本明治维新却获得成功时,可问学生:“假如你是康有为、梁启超,你会如何作选择?”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我若是康有为,我不会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我要向日本的倒幕派首领学习,用武力推翻封建统治,然后再推行变法。”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设置疑问,诱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课堂上,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将思维逐步从“观摩见习型”过渡到“开发探索型”。在教学表述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过程。当遇到思维环节时,不再采用教师分析学生记录的传统教学法,而是让学生去分析思考,教师在一旁起辅助作用。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具体内容故意提出疑问,让学生作答,从而达到启发、引导、创新的目的。例如在讲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三次西征这一内容时,可以问学生:“应当如何评价这些战争?”并告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不局限于教材。学生争相发言,这时有的学生会说这些战争具有破坏性和侵略性,没有考虑到被征服的民族的感受,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重大灾难;而有的学生会说只有通过这样的战争才能推翻一些腐朽的政权,社会才会不断进步等等。通过实践,让学生认真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师设定问题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辩论。由于是历史问题,可能需要提前准备一些史实材料,以便论证得有理有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和所掌握的知识,经常组织辩论有助于学生交流,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领域,互相学习。如笔者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下文简称二战)的性质时,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毫无疑问,二战到后期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里主要分析二战初期的战争性质,学生组成正方和反方。正方认为二战初期是反法西斯战争,依据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是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反方则认为在帝国主义战争初期,最基本的依据是帝国主义制度为导致战争不断的根源,而二战的政策属于帝国主义政策,英法是因为拒绝帝国主义瓜分他们的赃物才会对德宣战。此次辩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问题总想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思考和探究,然后一步步得出最终结论。

四、交流激励创新

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在学习中常常提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个人见解,这时教师不能不顾及学生感受而一味压制,而是要善于辨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摘自:毕业论文结论怎么写www.618jyw.com
,学生做错的应给予引导,让学生自行修改,加以更正。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进步。

五、重视设计精彩的结语

一堂成功的课,教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开头的引人入胜,中间的环环相扣,也需要结尾的耐人寻味。教师在进行知识归纳和巩固训练时,恰当地运用地图,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师在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节时,可以借助《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形势图,将红军长征历时一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按教材的顺序,将辗转的11个省,越过的18座大山和无数小山,渡过的24条大小河流,攻占的62座县城,爬雪山过草地一一指点出来。同时指出,红军长征还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和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红军不得不避实击虚,迂回曲折地驰骋在艰难险阻的广大地区,路上走了365天,其中15天打大仗,235天白天行军,18天夜里行军,休息44天,平均走365里才休息1天,每天平均走74里。此时教师可根据红军长征的进程将的《忆秦娥娄山关》《长征》《六盘山》等诗词补充进来,这样不仅能有助于学生记忆,而且能让学生加深对红军坚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和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的理解。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很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历史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