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效新课改数学高效教学一些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6564 浏览:22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改已步入正轨,如今,随着导学案的出现,数学教师们都在积极地对数学课堂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教学行为、教学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涌现出来很多成功的经验和优秀的课例. 教师积极大胆地尝试、更新理念、勇于实践,学生主动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的最终极目标是高效教学,数学课堂只有有效了,才能谈得上高效. 本文是我在新课改改革中的一些尝试、实践以及和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以下反思: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误解

据笔者观察,很多老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很准确,甚至有很大的偏差.
在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上,理解有偏差. 甚至会把他们看成不能同时存在的对立的两个方面. 很多老师误认为,要想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就得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少讲,甚至不讲,学生则以小组的形式,看似表面繁荣,轰轰烈烈地在学,实则乱作一团,为所欲为. 还有,个别老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放就乱,一收又紧,总是走极端,始终难以找到平衡. 笔者认为,在强调学生主体、以学定教的今天,更要加强教师的主导水平. 因为,只有“导”的清,才能演的精. “导”是很重要的前提,能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演为主体,导的水平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更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并提高效率,只有把矛盾的双方导和演有机统一起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分有合,相互协调,实现师生角色的最佳定位,才能使教学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杜郎口成功实验的推行,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发凸显. “把课堂交给学生”也成为时下最为流行的教学理论之一. 而且在一些课堂上,讲解知识的是学生,处理习题的是学生,最后做点评总结的还是学生. 整堂课都是学生的阵地.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是,只有让学生讲了就成了新课改了吗,只有以小组形式坐座位才是新课改吗,我们真的这么放心把课堂的一切活动都交给学生吗?
一般来说,我们把课堂学习分为概念新知的学习、练习习题的巩固和必要的总结点评. 首先,对于习题的处理,学生思维活跃,解题方法多种多样,甚至会有让我们刮目相看的解法. 因此,这一部分可以靠学生自主去完成. 但是对于定义和概念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还是局限于课本的描述,而对于深层次的理解并不到位,更不用说典型的难点和疑点了,所以,他们很难担当这一部分讲解的重任. 因此,要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还得看具体的教学内容. 不能忽略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因为教师是课堂的掌控者,是课堂的指挥家,哪些内容可以交给学生,哪些不能交给学生,而且应该怎么交,交到什么程度,都应该由教师来严格掌控. 如果说学生是课堂上的“画龙之人”,那么,教师就应该是“点睛者”. 作为教师,不能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把课堂随意交给学生,只能有选择有针对地去交.

二、合作学习理解不到位

自从有了新课改,很多班级的座位都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以排或行为单位的形式变为现在以小组为单位. 表面看起来一片和谐与繁荣. 遇到讨论时,气氛活跃热烈,局面可喜. 但这种情况实则只是全班前几名的学生如鱼得水,能够把自己的见解很清晰地表述出来,大多数同学还是缺乏勇气或者根本不能理解而没有利用好属于自己的这个契机. 因此,长此以往,只能使好学生更好,差学生更差,就谈不上新课改的成效了. 再者,由于数学课本身有严密的逻辑和推理,很多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都要求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思考. 因此,通常情况下的新课改的三部曲为:知识的学习理解——知识的运用展示——知识的反思巩固,第二个环节是要求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而第一和第三环节则需要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为数学本学科的特征而言,最大的魅力就是对新知识的探索和享受探索成功后的喜悦. “静”能使学生专注地探索,“动”能使学生充分地准备,“静”是为“动”做准备,而“动”是“静”的成果展示.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笔者认为,数学课的最高境界是四分动六分静.

三、滥用导学案

据笔者观察,很多导学案设计习题化倾向严重,导学案成了简单问题的堆积、累加. 没有真正发挥导学案的引导作用. 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认为,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因此,导学导练要有适度的梯度. 要使导学案的设计达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而绝不是“知识习题化”.

四、探究性学习收放无度

在数学学习方面,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这方面,教师不仅要确定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还要确定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案. 另外,对于数学实际问题的探究,教师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和点拨. 但根据笔者观察,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教师缺乏引导的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引起混乱、浪费时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似乎只注重知识的发散思维,而忽视知识的整合优化,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把握探究问题所需的广度和深度,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的数学活动.
总之,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新课改的成效,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逐步使新课改走向完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