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课数学课堂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结论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7900 浏览:251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最佳学习形式,也是当前应用最广的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合作交流,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地、开放地学习。教师将合作交流式教学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全员参与,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提高与发展学生的探索能
力,发扬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交流式教学为我们数学教师所青睐,只是我们源于:论文的写法www.618jyw.com
不能流于形式,盲目地组织学生合作与交流,应认真挖掘教材、分析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课堂中如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愿与同行共勉。

一、学习具有探究性的教学内容时,进行合作交流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指出,学生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而且要求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而数学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教
学内容,一般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此时,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提出一个有一定包容量的问题:“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此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究性,仅凭学生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交流,甚至产生了争议,最终探究出利用分割法、移补法、拼组法将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攻克了教学难点,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解答具有开放性的题目时,进行合作交流

所谓开放性题目就是同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多种解法或答案,它的解题策略也多种多样。在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时,采用合作交流形式,可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例如,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出示一练习:在一张长16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求剩下部分图形的周长。我鼓励学生先积极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再小组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学生合作交流非常热烈,学习热情高涨,最终得出不同的剪法,所剩图形的周长不一样。通过交流,学生了解了不同的思维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撞点时,进行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存在差异,有时对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争议。例如:张爷爷买了3只小羊用了75元,他还想再买5只这样的小羊,需准备多少钱?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向老师汇报自己的想法,这时学生有了争议,有的认为需准备5只羊的钱,有的认为需准备8只羊的钱。此时,教师应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撞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其实,这时学生非常乐意合作,愿意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且具有强烈的交流愿望,教师应让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启发,真正理解题意,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作者单位 山西省吕梁岚县西村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