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思维能力学术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5123 浏览:128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确定站点主题》是北京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的第6课,是教材第二单元“主题站点的构建与制作”的第1课。该课的主要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组成探究活动小组,为制作“晶莹水世界”网站探究和确定主题,并制定探究活动的计划。
相对于软件使用方面的教学,本课的学习活动比较开放。因此,教学设计更容易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能力、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上。这也是上面两篇教学设计的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都是以“以学生为主的整合活动”进行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从信息技术整合的层面来看,两篇教学设计不仅利用BBS、网络问卷系统、PPT的文本控件、网络文件共享等技术工具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还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思维导图软件和方法来可视化地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建构知识的概念系统,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感悟学习方法,发展高级思维能力。可以说,这两篇教学设计的整合点层次都比较高,基本上体现了“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主旨。
不过,仔细比较,两篇教学设计在各个要素上还是有许多立意、侧重和详略上的差别,从而体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各自的千秋。
● 重、难点的把握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好的教学设计的基础。苏州团队列出了2个教学重点和4个教学难点。一般而言,教学难点自然会成为教学重点,因此,重点显得稍多。实际上,这6个重难点有些是有所重合的,适当归并可以使教学设计的表述更加严谨。南京团队虽然在“学生分析”中明确提到了“分组的方式、主题讨论的话题引导与反思”、“让每个小组确定主题”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在整个教学设计的呈现上并没有显性地加以单独表述,这是其教学设计文稿写作上的不足,毕竟重难点的处理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 教学引入的案例选择
教学引入是一门艺术,有经验的教师擅长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借此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这方面,两篇教学设计都从学生出发,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苏州团队以吴文化主题网站作引子,通过让学生讨论他们熟悉的乡土文化来引出并进行网站主题概念的教学,并通过和班级主题网站“晶莹水世界”的对比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但易于掌握,品德教育也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南京团队则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交流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网站,分析概括其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信息分析能力。我以为,这是两篇教学设计的精彩之处,自成特点,各有千秋。
● 技术学习内容的处理
信息技术不能只教操作,但小学生的软件操作还不能完全放任自学。南京团队对教材42~43页的“操作”和“想一想”环节的内容作了显式处理,将其作为教学过程“5.制订活动计划”中的一个具体实践活动对待,要求学生实际操作,并设计了问题,准备了拓展知识和遇到问题时的两种解决方法的介绍。但苏州团队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设计,这可能是个疏忽,或者是别有一种思考,如操作层面比较简单的技术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解决,教师不作统一的教学,但从教学设计上还看不出来。
● 教学设计的表达
另外,在教学设计的表达上,苏州团队缺源于:论文大纲www.618jyw.com
少“创新整合点”的分析,而南京团队一开始就详细地述写了教学设计的“创新整合点”,便于评委了解其设计思路和得意之处,这都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沟通方式,值得借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