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巧妙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布疑设坎”结论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7406 浏览:239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通过对数学教学课始、难点、练习等重要环节巧妙运用“布疑设坎”,力求追求一个生动有趣、和谐高效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布疑设坎”;激发兴趣;拓展思维;事半功倍
“吃一堑,长一智。”人们往往在经历失败后获得深刻的教训而逐渐成熟。数学学习也是如此,让学生在遭遇挫折后再获得知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巧妙设“坎”。

一、课始设“坎”,吸引学生眼球

“没有大胆的幻想疑问,便没有伟大的发现。”小学生具有特别强的好奇心,设“坎”导入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布了这么个“坎”:星期天小明问妈妈要了些零钱到商店去买橡皮,他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一家商店标价:0.50元,另一家标价:0.5元,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说说哪家的橡皮比较便宜?学生由于有许多的生活经验,略加思考后便能得出两家的橡皮价钱是一样的。接着老师又问:同样的,标价时这个“0”可以随便加吗?可以在0.50的后面再加0吗(0.500)?可以在0.50前面的0和5之间加个0吗(0.050)?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了。这时我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不用说,这时学生急于想迈过这个“坎”,一下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小红是2月29日出生的,今年10岁,请同学们猜猜她过了几个生日?学生答:9个。师:但她却只过了两个生日。学生一下好奇起来,这是为什么呀?从而顺利导入新课学习。

二、难点设“坎”,深化学生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设“坎”让学生“上当”,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的过程中增强记忆,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果,又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教学“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题中“照这样计算”的含义,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我从商店里来时,买来2包“糖”(边说边拿出2包“糖”,并告知学生:2包“糖”4元),接着师问:买5包“糖”多少元?并出示题目:2包“糖”4元,5包“糖”多少元?学生很快算出,5包“糖”10元。全班同学都一致认可这个答案,这时老师拿出5小包“糖”,比前面的包装要小,边拿边疑惑地问:这5包卖给你10元钱,你愿意买吗?学生一下笑了,表示不要。师再问:为什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题,使这道题符合你们算出来的结果。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在原题中添上“同样的”。接着再看书上的“照这样计算”,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而且印象深刻,在后面的“编题”练习中学生都不忘了要在自己编的题里加上“照这样计算”这几个字。

三、练习设“坎”,发散学生思维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即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教师布疑设坎,学生解疑,方得长进。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在巩固练习阶段设置了这么一组判断题: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2.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4.把小数中的“0”去掉或在小数中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对这组题的辨析,学生把各个位置上0的作用理解得职称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更透彻了。又如,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么一道题:今天我到商店里,听到:营业员的叫卖声:10元3件。顾客:我想买这样的6件。同学们,你能算出买6件要花多少钱吗?按照常规的方法:先要算出一件需多少元,可是10÷3,除不尽,怎么办呢?这时老师鼓励学生换个角度思考。终于有学生发现了:6件正好是3件的2倍,所以6件的价钱肯定也是3件的2倍,应该是10×2=20元。由此拓展了学生数学的思维空间。
可见,数学教学中巧妙设“坎”,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克服了教学中千篇一律、死板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在摔打中经受了锻练和考验,使学生在“上当”中领悟真谛,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