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浅谈政治教学课堂提问技艺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11627 浏览:472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日常教学常规的环节之一,是教学过程中考察职专学生学习情况,引发职专学生探究的兴趣,开拓职专学生的智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时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结合课堂的具体情况,必须强化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才能切实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下面就不同的提问方式进行探讨。
一、曲问
曲问也叫迂回式提问。指教师对问题教学知识不直接提问,而是通过多种情况不同的假设或虚问,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思维探索,最后豁然醒悟得出正确结论,回到主题上,并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提问方式。
例如,讲解“商品”概念。教师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地提问:“什么是商品?”然后写定义,学生未必理解。我这样设计提问:“同学们,商店超市中出售的面包是怎样来的呢?”“如果你想得到它该怎么办?能不能说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既然父母做的面包自己吃不是商品,那供别人消费的面包是不是商品。面包这一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的关键?等等。使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不但会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促使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理解。
这样的提问方式,能提高课堂的流畅性,而不显得生硬或思维堵塞,使学生的思路能跟上教师讲授知识的节奏,并且带来期望中的学习效果。
二、悬问
悬问指教师欲擒故纵,设置悬念,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以激起学生思维浪花,并产生强烈求知欲的一种提问方式。
例如,讲“当代国际关系的新情况”这一节时,在归纳国际关系及决源于:论文格式排版www.618jyw.com
定因素时,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战后由美苏两极争霸演变成多极并存”“今后国际关系会出现怎样的格局?”“利比亚战争、叙伊危机、朝鲜发射卫星失败事件”,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最近四次国际事件又能说明现在我们处于怎样的国际格局?
这样的提问既紧紧抓住了学生关心国际发展格局的心理,又把学生的学习求知一下子调动起来,使其积极思考急于知晓的结果,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三、例问
例问也叫举例提问或者事例提问,是通过一些现实的事例或
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特定设计的情境之中,借机向学生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达到知识的迁移、思维的升华,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提问方式。
例如,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时,用格立、新飞等知名企业热火朝天生产的局面以及赢利报表和一些不知名空调门可罗雀、破产的场面强烈对比,提问学生:“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空调企业生产同一类型空调会出现有的企业赢利多,有的企业赢利少甚至亏本破产的现象呢?”讲等价交换时,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元钱有时可以买到多于一元钱的东西,有时却买不到一元钱的货,为什么?”
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贴近生活,凸显生活主题,强调知识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政治课堂显得紧凑有序、主题
突出。
四、逆问
逆问指教师通过突破习惯思维方式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往往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其特点在于思维逆问。
在讲解“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有关”时,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制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才会相应地发展变化。我不说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我就将错就错:“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所以不管生产关系怎样变化,都和生产力无关。”学生反而得到提醒。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的
时候,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样的提问独具匠心,改变了学生“顺从”教材的习惯,使学生懂得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尤其是对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效果尤佳。
五、推问
推问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课本和原有知识结构为依据把有关的内容推导出来,从而积极思考,去攻克难关,是获得新知识,提高思考能力的一种提问方式。
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一户人家门前拴住了一头牛,而另一户人家门前停着一台拖拉机。然后一个画外音在提问:“一般情况下,哪户人家的生活水平较高?”稍后,画面文字展现分析,牛、拖拉机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那答案就很明显了。再如,讲奴隶社会时,展现出两个社会生活片段,一个是原始社会无剥削无压迫的生活;一个是奴隶社会中奴隶们悲惨而充满的生活。最后醒目提出:“为什么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在强烈画面的刺激下,激起学生思考的浪花,从而使其较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六、议问
议问也指讨论式提问,讨论是提问的延续。在问题设计中,应抓住时机,联系实际,提出质疑。引导讨论,使问题加以解决。
例如,在高一思想政治课上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框讲按劳分配时,首先我把班内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代表并综合本组意见,然后提出:“前几年,社会上流传搞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弄剃头刀的,拿笔杆子的不如拿秤杆子的。”你认为这种现象正常吗?这种现象现在是否已经得到改变。引发大家讨论,通过讨论澄清学生思想中的一些模糊认
识。认识到三种分配方式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理解,又能使学生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
总之,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诱发性、计划性、时机性,同时还要把握好“度”,鼓励学生,从而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这样的教学才能完整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切不可把课堂教学提问当成对于不认真听讲学生的一种变相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作者单位 河南省孟州市职业中专)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