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生化学提高初三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一些做法中专生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7667 浏览:222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充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技能教学,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旨在通过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教师演示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等方面,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技能。
【关键词】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现象观察 技能考查
2010年以来江苏省就对初三毕业生就把理化生实验操作能力考查纳入中考内容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是招生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现行的招生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而制订的,不可否认它的指挥棒的作用。基础教育理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客观上仍不能消除在教育中的应试因素。历来中学教育中文化理论知识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中仍被不少教师所忽视,尽管在升学试卷中含有实验考查的内容,但毕竟无法体现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水平,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文考而轻实验技能的现象。在2012年理化生实验技能考查中我们就发现不少“学习优秀生”动手能力很差,连基本的操作都无从下手,这对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在组织实验技能考查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均有待于在今后的考查中加以改进和完善。三年来来,笔者在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技能方面,采取了下达几点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要让学生熟悉基本操作,准确把握实验流程,规范操作

任何化学实验的进行,都离不开一些基本操作:准确、熟悉的基本操作,可以保证化学实验的顺利完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做好实验的基础和保证。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中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很多项,主要包括溶解、振荡、加热、过滤、蒸发、结晶、溶液的配制、仪器的装配及气体的收集等等一些基本操作。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1.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2.装置气密性的检查:3.药品的取用:4.加热方法:5.气体的收集和放置:6.装置的拆卸。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例如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以木炭燃烧为例,要熟悉以下几个实验步骤:

1.将带火星木条伸到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将一小块木炭用坩埚钳夹住,在空气中点燃后,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3.待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教学中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熟悉掌握基本操作流程,熟练使用实验用具,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实验过程中出现一些事故,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做好演示实验,强化示范作用

化学教师准确规范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深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两大类型,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品和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这是多数的实验。对于这类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实验条件较差的学校,某些课题也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实践证明,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除了增加他们的操作机会以外,还可以起到两个作用:①使学生对一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如试剂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试管夹持,一般加热等等,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学生以深刻的印象。②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

三、学会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能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初三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主要涉及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产生原因,揭示化学原理。生成物的名称是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推断得出的。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夹带生成物名称。实验现象是描述人通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所感知的现象。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不能描述成“生成了氢气”,而应描述成“产生气泡,锌粒逐渐消失”。再如: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反应现象描述,不能叙述成“生成黑色氧化铜,同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而应叙述成“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内壁出现无色液珠,同时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人可以感知,而物质的结构、组成却是不能被感知的。由于化学反应现象十分复杂,有些现象易被忽视,因此描述实验现象,要仔细全面,不要顾此失彼。
例如:描述物质燃烧现象,要先描述发光(或火焰)的颜色,再描述放出热量,最后再描述生成物颜色、状态、气味等。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1)实验原理;(2)装置原理;(3)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观察分析能力训练活动。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分析能力训练的效能,化学教师要借助比较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要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作出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三是选用一些近三年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氧气、二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总之,对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让学生熟悉基本操作,还要有教师的示范作用,更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动手、勤归纳、善总结,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