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有效途径采取有效途径,提高计算能力学年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6314 浏览:184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计算思路是否清晰、有条理,计算方法是否灵活,对他们的计算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他们计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且,良好的习惯与认知水平的发展也会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采用 途径 提高 能力
在我们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项要求:“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运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他数学学习的质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就是要让他爱上计算。在计算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计算技能。比如在教学“12-7”时,我先让12个小朋友到黑板前面,站成一排,其中7个男生,5个女生。教师说“男生蹲下”的口令,学生做动作,然后让学生看着刚才的情景说出一道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了“12-7=5”。由于有现成的人可以数,所以大家一看就知道答案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接着重点让学生了解“12-7”的计算过程。先让学生摆出1捆和2根小棒,要求学生从中拿走7根,学生发现从2根中拿不出7根,于是想到把1捆小棒拆开,有的学生直接从10根中拿走了7根,剩下3根和2根合起来就是5根,所以得出答案“12-7=5”。整个学习计算的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独立活动解决的,学生不仅掌握得牢固,也学得开心,毫无枯燥乏味之感,这样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二、引导思维,引导口算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每天拿出三分钟来对学生的口算能力进行训练,每天十道口算题,如:1.25×0.8= ,0÷2.8= ,0.25×4= 6.5÷6.5=……笔者有时候会用卡片,有时候会通过小黑板视算,有时候会让学生听算,任意抽取一组学生口答,并为他们计时,每周评比一次,选出答对的人数最多与用时最少的组,评为优胜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对这种竞赛式的口算训练很感兴趣,他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口算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严格训练,促进计算能力的形成

计算习惯的形成,会直接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产生重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但在运算过程中还是会发生错误,这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训练,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因此,若想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必须要对计算习惯的培养引起重视。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看清题目后在确定运算数序,并选择合理的运算法则。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习惯,并逐步强化他们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并教给他们进行验算与估算的方法,提高学生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四、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我觉得关键是要教给学生通俗易算的方法,另外还要多加练习。首先,对于有些计算题,我们可以为学生编上一些易记的顺口溜。如教学完“2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后,我就让学生说“加9减1,减9加1,加8减2,减8加2,……”告诉他们顺口溜的意思,这样,他们在看到“7+9”时,就知道把7减掉1得6,再在6前面添上个1,得出结果是16。在看到“18-9”时,就知道在18的个位8上加1,结果就是9。有了这样的顺口溜,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次,多加练习也是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俗话说“熟能生巧”。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对反复的计算感到厌倦,教师每天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618jyw.com
会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出示卡片练习、师生对口令、抢答、争夺小红旗、数学接力计算等,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在各种趣味性活动中达到训练的目的。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励、训练与培养。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严格训练和加强计算练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目的。
(责编 张敬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