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比较探讨与翻译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18944 浏览:839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主要通过对英汉语语篇中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来探讨其差异性,以及对英汉翻译的影响。自韩礼德和哈桑夫妇于1976年出版了《英语的衔接》(CohesioninEnglish)一书,此书很快在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引起很大反响,很多学者开始对语篇的衔接理论进行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语用学、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的发展,对语篇的研究越来越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语篇衔接理论也被应用到很多领域和学科,比如对比语言学和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在研究过程中,不少国内外专家力图确立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及其在语篇天生|教育论文网|中的地位。衔接被看作是天生|教育论文网|语篇的必要条件之一,因而在语篇翻译中占有重要位置。固然英语和汉语在衔接手段的分类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大致可以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种手段,但是英语和汉语在衔接手段的使用上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而汉语重意合,所以和汉语相比,英语更加夸大|教学论文网|显性衔接,例如连接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替代;而汉语则较多地使用隐性衔接标志,例如省略和重复。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汉翻译中对衔接手段的处理问题。译者对于源语和译入语的这些衔接手段异同的熟悉和把握,不仅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而且会影响天生|教育论文网|译文的质量。本文综合了前人对于衔接手段及其翻译的研究,系统全面地讨论了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异同和各自特征,并且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与翻译实践相结合,指出这些异同和特征对翻译所造成的影响,以此来丰富翻译理论和实践,对外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扼要先容了语篇及衔接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情况,对翻译的启示,以及相关概念。第二章综述了对于衔接的研究情况,以及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三章在韩礼德和胡壮麟的衔接理论基础上,对英汉语中的五种主要衔接手段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其异同点和在英汉语中的使用特点。第四章将对比的结果与翻译相结合,进行语料分析,并且总结了五种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以期对语言教学和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第五章得出结论,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在使用上有共同点也存在较大差异。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不同文化和不同的语言特点这两方面。语言有其文化特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在长期的生活中,这些民族不断受自己文化的影响,产生了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拥有各自的语言特点。众多学者都以为|教育论文网|,英语和汉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这一特点,这导致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上也有各自的特点。由于这些不同点的存在,因而在翻译过程中,不但要保持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也要留意衔接手段的不同翻译方法。【关键词】:对比研究衔接手段翻译
【论文提纲】:Abstract7-9摘要9-10ChapterOneIntroduction10-151.1Thepastandpresentofthestudyoftextandcohesion10-121.2Thenecessityofacontrastivestudyofcohesivedevices121.3Theroleofthecontrastivestudyintranslation12-131.4Organizationofthethesis13-15ChapterTwoLiteratureReview15-212.1Cohesionstudyabroad15-172.2CohesionstudyinChina17-192.3Researchquestionsofthisthesis19-21ChapterThreeAContrastiveStudyoftheEnglishandChineseCohesiveDevices21-433.1Reference21-303.1.1Personalreference23-263.1.2DemonstrativeReference26-283.1.3Comparativereference28-303.2Substitution30-343.2.1Nominalsubstitution31-323.2.2Verbalsubstitution32-333.2.3Clausalsubstitution33-343.3Ellipsis34-373.3.1Nominalellipsis353.3.2Verbalellipsis35-363.3.3Clausalellipsis36-373.4Conjunction37-403.5Lexicalcohesion40-433.5.1Reiteration40-413.5.2Collocation41-43ChapterFourTheTranslationofCohesiveDevices43-654.1Translationofreference43-484.1.1Personalreference44-454.1.2Demonstrativereference45-474.1.3Comparativereference47-484.2Translationofsubstitution48-514.2.1Nominalsubstitution48-494.2.2Verbalsubstitution49-504.2.3Clausalsubstitution50-514.3Translationofellipsis51-534.3.1Nominalellipsis51-534.3.2Verbalellipsis534.4Translationofconjunction53-554.5Translationoflexicalcohesion55-574.6Summaryofthestrategieorthetranslationofcohesivedevices57-604.7Pedagogicalimplications60-65ChapterFiveConclusion65-68Bibliography68-70Acknowledgements70-71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7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