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认知功能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20029 浏览:930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转喻,和隐喻一样,传统上常被以为|教育论文网|是一种最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段。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在哲学上以经验现实主义作为自己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从全新的角度考察了转喻和隐喻,以为|教育论文网|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熟悉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而转喻却没有引起语言学家们足够的留意,固然转喻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的认知模式,在人类生活和交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本文以为|教育论文网|转喻是基于人类经验的概念性的认知方式。认知理论以为|教育论文网|,转喻是人类熟悉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语言中大量的转喻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思维模式,转喻思维对话语的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理想化认知模式是转喻理解的重要概念,它不仅储存信息,而且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组,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中进行的映射,即同一认知域中的一个范畴被用来替代另一个范畴。而隐喻则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对于转喻的理解主要集中于把事物的最突出部分作为整体来看待。在熟悉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地留意到其最突出、最轻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也就是突显属性。而某个突显属性也往往使人联想到其整体或部分。在使用转喻语言时,人们通常用事物的某个突显属性来指称其整体,而在理解转喻语言时,这个突显属性又会激活事物整体。转喻不应仅被理解为用一个实体来代替另一个实体,而是用一个概念实体向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这种转喻性的认知、思维及推理方式大大提高了人们使用和理解语言的速度,可以用来很好地解释很多复杂的语言使用和话语理解中的问题。因此,转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应该是一种有力的认知机制,一种高效的认知手段和人类所共有的普遍的思维方式。词汇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词汇教学以为|教育论文网|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并且忽视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考察与讲解,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词汇,学生在记忆单词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与传统语言学不同,认知语言学以为|教育论文网|,除隐喻外,转喻也广泛存在于日常语言中,多义现象的形成与人类认知密切相关。因此,认知语言学十分重视多义词的研究,并以为|教育论文网|转喻是多义词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讨论了关于词汇习得策略,以及目前国内外英语词汇及转喻教学的现状后,本文讨论了目前存在于我国英语学习者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关于概念转喻能否促进词汇习得的实例,主要测试概念转喻对外语词汇教学能否起促进作用的问题。接下来,将主要先容一下论文的大体结构框架:本文第一章主要先容了转喻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以及整个论文的大体框架。据我们所知,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人们交际中惯用的语言装饰。《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被以为|教育论文网|是语言学领域里的一场变革。在书中,Lakoff和Johnson以为|教育论文网|,概念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它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这是转喻研究的一个新观点。转喻在人类生活和语言使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章中,作者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转喻是否像隐喻一样,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工具;二是转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是否在词汇教学方面有所帮助。基于这两个问题,作者展开了一系列有关转喻的收集与分析。第二章给出了转喻的定义和分类。Radden和Kovecses以为|教育论文网|,“转喻是一个概念实体即喻体([vehicle])为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内的另一个概念实体(即喻标[target])提供心理可及性的参照点现象。(RaddenKovecses1999:21)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转喻的分类标准也有所不同。其中,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最普遍的分类方式就是列举它所有的复杂类型;而从认知的观点来看,转喻是一种概念结构。通过这一层面,我们可将其分为指称性、谓语性和言语行为转喻。由于转喻和隐喻常被以为|教育论文网|是英语中的两个最常用的修辞手段,所以在本章的最后部分,作者在夸大|教学论文网|二者相同点的基础上将二者加以区分。本文第三章中,回顾了传统修辞学、结构学和语用学的转喻观。传统修辞学以为|教育论文网|,转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中的一种普通的语言装饰,然而,这一熟悉的缺陷在于它没能熟悉到转喻的本质所在;从结构主义观点来看,作者主要集中讨论索绪尔的语言结构紧密系统和他的两点原则以及Jokobson理论,然而他们都未能对转喻的认知研究做出全面的分析;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讨论主要集中于Gricean观点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尽管他们承认了转喻的语用功能,但是并未提供任何与转喻相关的认知推理过程。总之,所有这些缺陷表明传统主义观点无法全面而有效的解释转喻,它需要一种更有力的观点对其加以解释。第四章结合关联理论、参照点、突显性以及理想化认知模型对转喻的认知功能进行了阐释。补充了前文对于转喻现象研究的不足。首先,关联理论被用于分析转喻的认知和语用动机以及交流功能。在整个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分析转喻的理据是什么?转喻的语用作用是什么?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能对这些问题做出公道的解释。关联的交际原则以为|教育论文网|每一个昭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话语具备最佳关联性的标准是看交际者是否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取得了最佳的语境效果。转喻话语能够构建出与当时情景更加贴近的认知语境,帮助交际双方运用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PantherThornburg以为|教育论文网|从语用视角看,转喻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指示、论断和外在表现型。而转喻就其本质讲,主要具有指示功能,即参照点现象。突显在意义的天生|教育论文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定得认知框架内一明显的东西代替整体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Lakoff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概念。他以为|教育论文网|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的,ICM的价值在于它对我们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的认知框架。理想化认知模型对于我们理解转喻的认知功能具有很大的帮助。谈到转喻的认知功能,文章主要通过转喻的定义和特点来阐述转喻的认知功能。在本章最后,作者将扼要阐述一下转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对词汇教学有着怎样的促进作用。转喻应用在词汇教学方面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帮助学生确定在某一特定语境下多义词的特定的转喻意义;另外,转喻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扩大词汇量的同时,更好更扎实地记忆单词。第五章为结论部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收集和分析论证,发现转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更应该是一种高效的认知手段和人类所共有的普遍的思维和言语方式。这种转喻性的认知、思维及推理方式大大提高了人们使用和理解语言的速度,可以用来很好地解释很多复杂的语言使用和话语理解中的问题。基于以上发现,作者提出了转喻对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四点应用。另外,作者还在本章最后提出了论文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几点建议。总之,本文充分论证了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转喻的这种认知功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大量使用,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词】:转喻认知功能词汇习得
【论文提纲】:Synopsis6-10ChapterOneIntroduction10-151.1ResearchBackground10-111.2ResearchQuestions111.3SignificanceoftheResearch111.4OrganizationoftheThesis11-15ChapterTwoOverviewofMetonymy15-252.1DefinitionofMetonymy15-162.2ClassificationofMetonymy16-202.2.1ClassificationofMetonymybyTraditionalApproach16-192.2.2ClassificationofMetonymybyCognitiveApproach19-202.3SimilaritiesbetweenMetonymyandMetaphor20-212.4DifferencesbetweenMetonymyandMetaphor21-252.4.1Metaphor212.4.2Metonymy21-222.4.3DifferencesbetweenMetonymyandMetaphor22-25ChapterThreeTraditionalViewsonMetonymy25-323.1RhetoricalViewonMetonymy25-273.2StructuralistViewonMetonymy27-293.ragmaticViewonMetonymy29-32ChapterFourCognitiveApproachestoMetonymy32-514.1RelevanceTheoryandMetonymy32-344.2ReferencePointTheoryandMetonymy34-374.3SalienceTheoryandMetonymy37-404.4ICM(IdealizedCognitiveModel)TheoryandMetonymy40-434.5CognitiveFunctionofMetonymy43-454.6TheoreticalandPracticalImplicationorLexicalAcquisition45-514.6.1VocabularyAcquisitionandItsProblems45-474.6.2ApplicationofMetonymyinVocabularyAcquisition47-51ChapterFiveConclusion51-555.1MajorFindings51-525.2ImplicationorCollegeEnglishVocabularyAcquistion52-535.3LimitationsoftheResearch53-545.4SuggestionorFutureResearch54-55Bibliography55-59Acknowledgements59-60导师及作者简介60-61EnglishAbstract61-66中文摘要66-6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