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探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29803 浏览:1348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高职院校占我国高校半壁江山,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学生表现出显著的心理优势,但也存在不少心理问题。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注意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还要实施活动化的课程形式,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特点改进建议
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全国共有1374所独立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8.6%。其中,职业技术学院548所,高等专科学校219所,成人高等院校607所,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781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53.4%。高职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年龄较小,有不少人是由初中毕业直接进入高职,就生理年龄平行比较,他们前三年相当于高中阶段的年龄。另一方面,他们在校接受的是学历教育加职业教育,学习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因此,高职学生具有明显的青春期特点,他们富有正义感,朝气蓬勃,但潜在的心理问题也很突出,如感情用事、社会道德缺失、承受挫折能力弱。作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部分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优点

1.高职学生实践意识强,对技能性学习表现出广泛而浓厚的兴趣。高职院校专业取向上有比较大的自主度,可以保障学生选择和调整适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专业。高职学生在课程上有明显的“厚此薄彼”倾向,“厚实践操作,薄理论学习”,很多学生在机遇恰当时果断选择到社会上实习和实践各种高等技能,如数控机床、会计等专业技术。日渐娴熟的专业技巧不仅发掘了学生的潜质,而且增长了他们的自信,强化了其信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2.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成熟度高,对就业有现实的承受力与耐挫力。进一步的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在择业的价值观取向上更多的是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重视生活质量和自己的专业兴趣。相比之下,他们不在意职业稳定和社会地位,表现出一种比较年轻和健全的职业价值观。多数高职学生毕业后的选择是“先就业,再择业”,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能够接受比较低的职业起点,因此具有更成熟的职业心理和对职场挫折的承受力。
3.高职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实务训练具有较强的领受性。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学校往往更加重视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多学校设有学生技术创新基金和实习车间,在资金和制度上保障学生的技术实践。重技术、轻应试的学校文化有利于学生学习取向的转型,对教师的教育指导有较强的感受和领悟。很多职业院校在实训中形成了高年级对低年级“传、帮、带”的训练模式,形成了宽松合作的人际氛围。

(二)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高职学生自我标签偏低,表现为较低的自我期望。根据自己的处境和成绩来自我标签是高职学生普遍的自我认知策略。进入高职院校是绝大多数学生不得已的选择,访谈中80%的学生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流露出失望、抑郁和自卑的情绪,这种自我标签作用导致学生较低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期望。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将专升本视为努力的唯一目标,不仅影响了职业技能的学习,而且继续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因此,给予学生无条件的关怀和理解,引导学生形成有弹性的自尊和健康的评价体系是高职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2.高职学生价值观多元化,表现为失范的校园行为。高职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具有多元化特点,很多学生深受生活流俗的影响,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严重的随意性和失范性。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没有兴趣,逃课现象严重。生活上我行我素,盲目追求时尚,是非观念模糊。集体意识淡薄,处理人际关系随意。对小团体规则依存性强,对学院制度有敌对情绪。如在某些学生中流行拜干姊弟,出现网恋现象。这与学生缺乏鲜明的价值观导向和自我教育能力低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3.高职学生独占心理严重,表现为人际关系缺乏修补意识。在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学生不了解也不想知道同伴的烦恼,一味地强调个人和不满。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别人的感受,依赖任性,处理人际关系随意化、决绝化。在同学关系中独占心态明显,把朋友视为独占资源,不懂得共享和尊重。欠缺自我反省意识,缺乏主动修补关系的态度和耐性,遇到矛盾容易产生厌烦和失望的情绪。高职学生的社会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共处的原理,学会尊重、关怀、自制、包容、反省和妥协,在学习中成长、付出和承担,学会爱人和关怀他人。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应该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承认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还是一种应试教育,家长、学校和学生较多地关注学习成绩,轻视综合素质培养。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父母过多的宠爱,使青少年普遍缺少磨炼。表现为个性孤僻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偏执,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一直忙于学习,同学间交往比较少,交际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进入大学以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弱,自理能力差。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一些高职学生,来自于结构不全的家庭,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这些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缺少亲情,心理发育不健全。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看到别人能力强、水平高,内心感到不公平,愤世嫉俗,妨碍与同学正常交流,个别学生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

(三)个体方面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一些学生在中学羡慕大学生活,但是真正进入大学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较大,因此产生内心的失落和郁闷。同时还有学习方面的原因,由于高职院校和中学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师授课时注重启发与引导,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一些高职学生不能及时适应新的学习情境,因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便因此产生厌倦情绪。
(四)环境方面的原因一些高职学生进校以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不同以往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盲目攀比,同宿舍的同学有人西装革履,穿名牌服装,戴名牌手表,使用时尚的手机和手提电脑,容易诱发那些家庭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和心理冲突,久而久之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三、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理论、方法、内容等方面虽有一定差异,但无本质冲突。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从实践层面来看,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必须以个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这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摒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讲座、专栏和学生社团活动等平台,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疏导。其本质上是一种医学模式型的教育模式,其目的和功能就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学生积极品质的力量。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学生置于一种被动地位,视没有心理问题为健康,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片面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忽视学校、家庭、社会等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所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适合于当前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挖掘学生的积极潜能,不利于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三)实施活动化的课程形式

受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皮亚杰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影响,后现代课程论把课程的进程看做是开放的、流动的和变化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满足其主体需要,适合其个性发展的、积极的、体验的和互动的教育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心灵成长为己任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理应以活动为课程的基本实践形式。通过各种各样亲身参与的活动,学生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悟、体验和反思,最终实现心理的和谐发展。

(四)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

由于多种原因,建立自尊自信对于许多高职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自信是相信自己的处事能力,越多能力被认定,人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尊自信的支点。每个人都有理由相信自己有长处,人的长处表现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自己的长处,就是自尊自信的支撑点。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就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二是要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自尊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没有成功就不会自尊自信。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成功的记录,它能使我们自尊自信。成功的记录越多,自信心就越容易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眼于学生的优势,关注学生进步,给学生以赞扬与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

(五)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由于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因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减轻高职学生不良情绪十分必要。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指出,不良情绪和行为并非来自于生活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人对生活事件的看法。因此,消除不良情绪的根本途径在于改变高职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高职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理念,使高职学生明白,职业追求不仅是一种物质需要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需要的满足,每个人都可能实现愉快工作的目标,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2):444-446.
张晓荒.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57-160.
[3]林湘,吴翌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29-135.
[4]韩云萍,王跃,朱丽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7):841-84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