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学术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25755 浏览:119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并对社会一些人类造成了心理问题,积极推进身心和谐、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的人。生理健康加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在心理上疏导和帮助明确做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健康发展、树立科学人生观,生活才能过的幸福快乐。
【关键词】心理健康;社会;心理疾患;和谐
Try theory mental state health
Wang Tian-zeng
【Abstract】Along with society fly soon development,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ages combine to society some mankind resulted in mental state problem, aggressive push forward mind and body harmony, with person harmony, with society harmony of person.Physiology health add mental state health be real of health,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is mentally appeasing with help explicit is the person's core value principle, health development, set up science philosophy of life, life then can lead of happiness happiness.
【Key words】Mental state health;Society;The mental state disease suffer from;Harmony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它与常规体检的数据结论没有必然联系。当代人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应持多元化态度,即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一个健康的人,应是身心和谐、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的人。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令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行政管理工作者棘手的热点问题。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当代人因生活节奏快、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生存危机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失眠、焦虑、倦怠、逆反、抑郁、麻木、冷漠等心理疾患的滋生蔓延。由此派生出的社会问题是人的肝火盛、脾气大、怨气多、精神病多、离婚率高、犯罪率高、率高等等,进而使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度越来越脆弱。
中国人目前物质营养普遍过剩无需补充加强,值得忧患的是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减负和净化,需要交流和沟通,需要倾诉和慰抚。心理疾患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争夺攀比、吵闹不休,表现为亢奋或癫狂;二是百无聊赖、麻木不仁、玩物丧志、醉生梦死,表现为冷漠或抑郁。这两种表现的共同特征是:没有信仰,价值观扭曲,不相信因果,不知感恩,缺乏宽容。
这都是精神营养缺失太甚、心灵枯燥若久旱无雨所致。积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基因”和“精神家园”,也是养育我们这个民族的肥沃土壤,它能够滋润情志,抚慰心灵,使人不致癫狂或麻木,让人活得踏实,活得快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主张修齐治平,强调自强不息,体现了进而有为;道家主张知足守柔,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体现了退而有乐。孔子开创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平民教育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爱的教育史”和“做人的教育史”,这种知行合一、德学相长、寓教化于求知之中的教育方法,精妙绝伦,极具品位。一个国学底蕴厚重的人,知兴衰存亡之道,明进退得失之理,以天下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谈心理疾患?可悲的是在整个20世纪,我国数亿人用一百年时间在共同摧毁自己的历史文化,这种因愚蠢而造成的灾难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在精神文化领域陷入空虚,心灵缺乏依托,精神没有归宿,大部分人崇尚的是“技术与金钱”,加之政府不断出台鼓励竞争、刺激消费的政策,更使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价值取向。当很多人违背祖宗的教训、怀着扭曲的心理、沿着西方的价值观追逐一段后,猛然发现有钱了反而更不幸福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崇洋媚外,任由心性,以离经叛道为能事,视“传统”为落后,视“因果”为迷信,把“道德”当迂腐,把“助人为乐”当愚蠢,将五千年文化孕育的道德和智慧全盘否定,无孝亲、尊师、感恩和奉献意识,完全成了一个只认钱财而没有“人味”的冷血动物,最终必将沦为“守着长江没水吃”的精神乞儿。
所以现代人的心理疾患从根源上讲是缺乏全民族共同认可的“做人的核心价值理念”所致,这不仅是一个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问题,更是一个治国理政的民族发展导向问题。中国要“科学发展”,要“构建和谐社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若不把我们自己弥足珍贵的“民族基因”重新捡回,而去盲目接纳西方的“技术至上”和“金钱万能”的“洋元素”,则必然导致与长治久安的初衷大相径庭。

1. 心理健康的标准

1.1 国外心理专家提出的十条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1.2 我国古代心理健康的九条标准。这些标准散见于《》里,大致归纳如下:(1)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以恬愉为务”、“和喜怒而安居处”、“心安而不惧”。(2)不为物欲所累,“志闲而少欲”,“不惧于物”。(3)不妄想妄为,“无思想之患”,“淫邪不能惑其心”。(4)意志坚强,凭理智行事,“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恚怒不至”。(5)身心有劳有逸,生活合乎规律,“御神有时”,“起居有常”。(6)神宁静,“恬淡虚无”,“居处安静”,“静则神藏”。(7)热爱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其俗”,“善附人”,“好利人”。(8)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9)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做到“节阴阳而调刚柔”。2. 心理疾患的种类 现代人常见的心理疾患有:强迫症,攻击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焦虑症,抑郁症,狂躁症,嫉妒,神经衰弱,恐怖症等等。
下面就最普通的几种心理疾患作简要的分析。
2.1 强迫症。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此症大约占全部神经症的十分之一,患者往往过分注意细节,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宁折不弯及脾气急躁等。
发病原因有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其症状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不然总是焦虑不安;反复思考“房子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等等。
2.2 偏执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地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爱嫉妒,对别人获得的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言过其实,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同时又很自卑,对别人要求过高又不信任,总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感情用事,主观片面性大;若已结婚,总怀疑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等。
此症大约占全部精神病症总数的6%左右,且男性多于女性。患者狭隘、偏执、妄想、猜疑、不宽容、不认错,无自知之明,很难与人相处。形成的原因一般与早期失爱、后天受挫、自我苛求、处境异常等有关。
2.3 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个人面对心理上的挫折、困难、压力时所呈现的心情反应,这种主观的感受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产生的身体症状诸如肌肉紧张、容易疲劳、头痛、呼吸急促、心悸、肠胃不适、睡眠品质不佳;心理症状则有无法控制的担心、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易发脾气等。
本病女性患者是男性的二倍,大多数病例发生年龄为20至40岁之间。本病属心理疾病,故心理治疗效果好,药物治疗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4 嫉妒。嫉妒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嫉妒心理是在自己不如别人优越而有了失落感时才会产生的。嫉妒心是对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己的人的一种忌恨,是对无意或有意竞争者的一种仇恨心,社会上称它为“红眼病”。一般来说,一个人并不对所有的人产生嫉妒,只是嫉妒比自己强的人,尤其是经常和自己在一起,年龄、性别、学历、地位等条件相似,过去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还不如自己,可现在却超过自己的那些人。
除高尚人格外,一般常人都有嫉妒之心,只是有轻有重罢了,而且女性较男性更甚。这种症状轻则只是普通的心理现象,严重的才是一种心理疾患。
2.5 抑郁症。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理疾病,其临床表现轻型病人外表如常,内心有痛苦体验。稍重的人可表现为情绪低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自卑等,有些患者常常伴有神经官能症,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失眠多梦等症状。重型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悲观厌世、绝望、自责自罪、幻觉妄想、食欲不振、体重锐减、功能减退、并伴有严重的企图,甚至有行为。抑郁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及时治疗。
这种患者性格内向,不合人流,沉默孤独,郁郁寡欢,不热爱生活,不珍惜生命,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兴趣。
2.6 狂躁症。什么是狂躁症?它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是以情感的异常高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病。
狂躁症的典型症状有:情绪高涨、意念飘忽、精神运动性兴奋。开始时常有睡眠障碍,无倦意,逐渐表现为兴奋多动。
轻狂躁病人语言增多,联想敏捷,谈话滔滔不绝,语气常表现主观自信及夸彩。情感轻松愉快,也有易激动、发脾气和攻击行为。行为增多,整日忙碌好管闲事,到处殷勤周到,也常表现为调皮、戏谑,或卖弄风情,或恶作剧伤害他人等等。
3. 心理疾患的成因 以上种种心理疾患,都是一种不正常、不健康的病态人格,对自己、对家庭和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痛苦和危害。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一是没有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阳光型情商没有养成。一个人的性格、习惯、人格和思维方式,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些关键元素都是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阶段逐渐培养形成的。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受到良好的熏陶与养成,关键元素脆弱缺损,要么前进受阻而终止学业,要么带着畸形的人格继续上学,这就为未来的心理疾患埋下了祸根。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幼小的心灵蒙尘,思维方式偏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展的方向将大大偏离正确的轨道,即使考上大学取得文凭,也是一个带着心理疾患的人格不健全人物。
二是遭受环境打击过多,陷入阴暗不可自拔。现在的孩子因没有受到传统的“谦让”、“宽容”和“博爱”教育,性格普遍刚而傲,以我为中心的个性太强,即使做错了事也禁不住直面地批评,更受不了一点委屈和冤枉,心理普遍脆弱,抗挫折能力极差。如果在中小学阶段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的打击过多,长期得不到赏识与表扬,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压抑而无法展示,心灵之花则渐趋枯萎,进而对周围的一切因逆反而形成敌意,逐渐陷入阴暗而不可自拔,常常带着扭曲的心理进入畸形的生存空间。
三是生活习惯不良,使体内五脏失调而导致情志失常。从中医养生角度讲,人的身心健康与否与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关系极大。特别是长期晚睡易损伤肝胆,胆受损可形成抑郁症,使人胆小如鼠,疑神疑鬼,“心惕惕如人将捕之”;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受损可形成失眠和狂躁症。暴食暴饮伤脾,生冷食物既伤脾又伤肺,脾肺受损轻则忧愁而悲伤,重则无端哭泣,甚至“弃衣而走,登高而歌”,造成神志失常。这种患者并非纯心因性疾病,必须通过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中药调理才能康复。
4. 几种价值理念的取舍 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自身的价值理念关系甚大。比如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人与社会等等。这不仅是人生的根本态度问题,也是培养人的社会土壤问题。其实幸福与痛苦、天堂与地狱,差别只在一念之间,故构建一个全民族共同认可的“做人的核心价值理念”比什么都重要。笔者认为应对下列一些价值理念进行取舍,从而弃恶扬善,荡涤心灵污垢,重塑21世纪中华民族新的道统。应当对如下这些价值理念尽快形成民族共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诚信是金,不贪为宝;斗则两败俱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伤,和则互惠双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需求万世名;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孝悌忠信,人之四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谦受益,满招损;活到老,学到老;众生平等,万物有灵,善待自然,和谐共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德比于上则知耻,欲比于下则知足;不谤国主,不犯国制,不做国贼,不漏国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惜孤怜贫,乐善好施;见贤思齐,闻道则行;知足者富,无知者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恶终须报,因果如转轮。等等。
同时应当对以下这些价值理念唾之弃之,勿使其污染人的心灵:
千里去做官,为的吃和穿;无利不动,一切向钱看;今日有酒今日醉;技术至上,金钱万能;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笑贫不笑娼,有乳便是娘;有权不使,过期作废;道德看不见,良心不值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活着就是为了享乐;超前消费,负债享受;天不怕,地不怕,王法没有人情大;情短钱长,人走茶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说假话办不了大事,不售假货发不了大财;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等等。
5. 心理疾患的调适 综上所述的心理疾患,从表面上看是社会的现代化造成的,但从深层次看却是病态的社会文化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国家的核心教育价值观没有确立造成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结构、管理、评价等,直接关乎着人口素质的优劣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就大背景而言,影响人们价值取向的因素不是政治制度,也不是经济体制,而是与“人的价值”相关的精神文化。然而我们民族文化孕育的民族之魂已失落百年,以致三四代人对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经典茫然不知所云,中华民族的性格及特质几近无存,无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无所适从。
时至今日,中国文化到了认祖归宗的时候了,中国人再不要受西方文化的侵袭而数典忘祖,再不要迷恋西方的价值观而舍本求末。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全民族“做人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建构。当今中国社会最需要的是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而不是什么、自由、人权。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几千年来被我们中国人视为是做人的“八德”,它既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又是一以贯之的普世价值观。目前很多社会成员存在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道德水准低、无责任意识等行为,追根求源都与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接受的教育有关,更确切地讲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核严重缺失有关,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中的 “八德”做人标准已中断百年,至今未能有效传承,导致几代人愈来愈远离自己的民族之魂,离我们民族文化之根渐行渐远,国人的民族元素也越来越少,中华民族已经濒临被异化的边缘。
丢掉了民族文化之根,我们就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丢掉了诸如爱国、孝悌、忠勇、道义、诚信、修身、谦让、俭廉、博爱等中华传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由此才导致多、奸商多、刁民多,黄赌毒泛滥,低俗、庸俗、媚俗之风盛行,以及中医、国画、戏曲、书法等国粹惨遭冷落的悲哀现象,这才是当今中国社会诸多危机的病根所在,也是心理疾患形成的根本原因。
国学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学会做人呢?古圣先贤早在几千年前就把“人伦五常”说得明明白白,“人伦五常”就是应该正确处理的五种做人关系,那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果人人都把这五种角色做到位了,那岂不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了吗?中国古代教育重在爱心,重在亲情,重在道义,重在诚信,重在开发人性善的因子,重在培养身心和谐的人。一个有情感、有爱心、善良宽容、乐于助人的人,必然是心理阳光、生活充实而快乐的人,这种和谐自在是任何物质财富所无法替代的,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做人哲学”。一个没有独立哲学思想的民族是不可能长久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会做人”的基础上才会对社会做出贡献,这种求治平于培养和谐分子的做法,是其他任何民族都无法比拟的无上智慧。
就小背景而言,以上这些病症与患者学生时代受教育的环境有关,学校和家庭没有把健全的性格和完善的人格培养好,一般来说这些人性格孤僻、任性,不善沟通交往,人缘关系紧张,社会适应能力差。
上述这些心理患者,轻者并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若单位领导或家人能因势利导,让其多做些外向型工作并有老成者帮扶;多与活泼开朗和积极向上的人接触交往,避免孤苦伶仃;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另外,还要有意识地使他现在和过去的一些行为受到肯定和表扬,诱导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他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就会不断地被激活。通过工作环境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就能逐步改善其心理环境,从而促使其性格与人格的转变,久而久之心理即可恢复正常。
上医医国,大教教心;医生用药治病,圣人用话救人。故能医人心疾者方为圣贤,善拯救灵魂者功德无量。但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行政管理者,都能够跳出自己的狭隘专业,全方位地呵护生命,既教书又育人,既治病又调心,既要工作效率又能温暖人心,真正成为谦谦君子和大家高人,让全体社会成员都生活在现实中,沐浴在阳光里,使每一位个体都成为身心健康的和谐分子,从而编织出无数个和谐的家庭,营造出一个圆融的和谐社会。
心理与生理如影随形,若阴阳不可分离,生理健康加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环境的营造者,同时又都是社会环境的受用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有利害,更有感情和道义,只有做到相信因果、知足感恩、善良宽容、补过利他、高下不相慕,你才会永远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愿华夏“民族基因”更好地传承普化,愿全民族共同认可的“做人的核心价值理念”早日形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