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柳听唱新翻杨柳枝

更新时间:2024-02-19 点赞:20513 浏览:939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学习中积累很重要,而背诵是最有意识、最有目的的积累。这其实是就表达而言,表达需要一定的语言积累作基础。首先要积累“建筑材料”:从词汇、成语、俗语,到诗文、名言警句,甚至“建筑样式”——独立而多样的篇章形式。其次要通过积累熟谙“建筑规则”:从语法、逻辑,到文法、修辞。背诵是积极而有意识的积累,效果最佳,然后才有“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表达自由。此外,语文不同于数学,言语活动有大量的“潜规则”,“潜规则”决不能随便学得——背诵之于培养微妙语感的作用更大。香港大学陈耀南教授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惟,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目前,人们多把指导多读列为培养语感的简便方法,殊不知,多读有时并不奏效,因为多读易失精微,而多读又怎样才不厌其烦?这也要靠背诵作操作手段上的支撑和抓手。
过去歪解背诵,认为是“死记硬背”,其实读诵悟一体,背有助于开悟。理解文章的前提是接触文本,而要想深入了解文本,仅靠一两回的接触有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一边多读,一边调动经验,辅以思考。背诵是引导多读的最好操作方法,同时,要想尽快地背,也只有多思深思。这样一来,通过背诵,对经典文章不断反刍、融会,前后贯通、互训,“口而诵,心而惟”,其言若出我之口,其意若出我之心,其法皆入我神髓,不理解是不可能的,领会不深也是不可能的。
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许多古代先贤、今之大家都是以此起步,走向成熟的。明代张溥把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即七录七撕,求一背字;现当代,巴金十二三岁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吴晗十三岁背完十三经,梁启超三十岁以前补完《史记》的背诵,传说茅盾先生也能成段背诵《红楼梦》。作为语文教学传统,背诵意义重大,只是今人反对古代刻板僵化的教学方式,矫枉过正,背诵才被忽视。青少年时期,学生事务单纯,又精力充沛,正是通过背诵学习语文经典的大好时机。语文教师如能相机诱导,躬亲示范,并加强督促,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
教学上突出背诵,做法上有讲究。首先要选择好背诵材料,背诵材料务求典范。所谓典范,一在语言;二在情文并茂、文质兼美。前者规范,后者动人,是涵养人文、学习语文的好材料。古代的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诸家散文,现代的如朱自清、老舍的散文,艾青、舒婷的诗作,不因人废文,也不因人选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向学生讲明背诵的价值;教师自己也努力成为背诵“大家”,躬亲示范,小到名言警句、古代诗词,大到文言篇章、现代文精短名作,趁讲课之机,呼之即出,信手拈来,对学生有很大的启迪。
教师还需点拨方法。背诵更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在初学时会有很多做得不当的地方,教师有必要点拨纠正。比如要求出声去背,因为出声可以避免干扰,凝聚心神;比如熟读成诵,不少学生性急,读书一两遍就试图猜背;比如分段分层背,告诉学生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各个击破,蛇也是可以吞大象的。
一旦文本选定,背诵务求准确。典范之作是培养语感的范本,特别是在培养语感之时,增一字则长,删一字则短,要让准确背诵成为一种习惯。时下学生“读图”多而读文少,语感普遍较差,要在短时间内内化语言规则,非准确背诵一定量的典范文本不可。
背诵之“臭名”远扬在一“死”字。为此,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背诵。比如,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不时停下来就文意发问,讨论讨论,点拨点拨,由浅入深,愤而启,悱而发。书一遍一遍地去读,文意一层一层地去开悟,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这其实也是在进行阅读教学。
受赛读启发,可以赛背。这是在利用群体的力量,发挥背诵的价值,不是督促,胜似督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效果就显出来了。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其实课外泛读依赖课内精读,而课内精读又要以一定量的精短背诵篇章作根基。说语文学习需要以一定的典范背诵篇章作守护的底线,这话并不为过。
时下学生读文萎缩,“读图”泛滥,造成语感普遍下降,解决办法也许背诵最有效。对于背诵,大家普遍重视古诗文,忽视现代文,其实现代文的背诵十分重要,当下也最为迫切。
认识背诵的价值,听唱新翻杨柳枝。
(责任编辑陈剑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