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浅说浅说宋词中雨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22955 浏览:1065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翻开任何一部宋词选集,我们都会大量地看到“雨”的飘洒,听到“雨”的声响,感到“雨”的情韵。词人们种种的志趣情怀,离情别绪,喜乐哀愁,似乎都随雨而来随雨而去。婉约也好,豪放也罢,又都何曾少了“雨”呢?“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周邦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等等,不胜枚举。虽说唐诗中也有“雨”的意象描写,但数量程度远不及宋词,当然表现的意境也颇不一样。笔者粗略检阅宋词中“雨”的描写,按其方式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1.带形态特征的。例如,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辛弃疾)蛙声闹,骤雨鸣池沼。(周邦彦)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豆雨听来,中间夹带风声。(蒋捷)这种描写方式的特点是以形见意,雨态的“急”“骤”“疏”“细”,往往折射出词人不同的心境。
2.带情意色彩的。例如,桐华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东皋嘉雨新涨痕。(晁补之)暖雨晴风初破冰。(李清照)早春窥酥雨池塘。(史达祖)听寒蛩夜泣,乱雨萧萧。(周邦彦)这里直接用带情感色彩的“愁”“嘉”“乱”“暖”等字眼来形容怎样写论文www.618jyw.com
所描写的雨,体现了形意结合的特点。
3.带特定时间的。例如,啼痕止恨清明雨。(赵令时)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纱窗几阵黄梅雨。(司马槱)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
4.带特定事物的。例如,空床卧听南窗雨。(贺铸)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姜夔)听乱飐芰荷风,细洒梧桐雨。(晁补之)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姜夔)野塘烟雨罩鸳鸯。(苏庠)这第3、4两种方式可谓寄意于形,而这里的“雨形”一般都是两种意象的组合,如“黄昏雨”、“菰蒲雨”,词人的情意心境不直接表露,而是寄寓其中。
除了这四种主要的描写方式外,还有字面上不加形容修饰的,如“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梅尧臣),“忽有微凉何处雨”(辛弃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吴文英)。笔者粗略梳理宋词中“雨”的种种描写方式,意在由此看出,“雨”这一诗歌意象在一部宋词中的采用之广分量之大。
“雨”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事物,为什么如此广泛地成为宋词的写作意象呢?除开词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生命的价值追求外,我想,这首先是跟词的特点、词的境界分不开的。对此,李泽厚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解说:“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才一意或一境,形象细腻,含义微妙,它经常是通过对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不是盛唐那种气象万千的景色事物)的白描来表现,从而也就使所描绘的对象、事物、情节更为具体、细致、新巧,并涂有更浓厚更细腻的主观感调,而不同于较为笼统、浑厚、宽大的‘诗境’。”①李先生从“词境”与“诗境”的大小差别上,说明了词在意象取用上不同于诗的原因,自是确论。我们要接着讨论的问题是,跟其他“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比较起来,在众多词人的笔下“雨”为何最受青睐呢?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有这样相关的解释:“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李方叔词《虞美人》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也是画意。”②宗先生的意思是,艺术作品的美感在于“空灵”,“间隔化”是求得“空灵”的好方法,而自然事物中的风雨又是实现“间隔化”的好条件。的确,宋代周济也曾说过:“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原来“风雨”就是造成词的“空灵”的一个最好条件。
为什么“风雨”是造成词的“空灵”的一个最好条件呢?这一点,宗先生似乎没有展开论说。现在,我们不妨来作个浅探。我们知道不论什么季节,落雨时必呈一派迷濛模糊的景象,这种景象随雨量雨势的大小有程度上的不同。如“急雨”“骤雨”就会重一些,“细雨”“疏雨”“丝雨”就会轻一些。但不论落下的是哪种雨都会或轻或重地给人带来上述感觉。而“雨”过之后则又多是一片清新爽朗的景象,所以即或在唐诗中也常常出现“雨”这一意象。但是,正如李泽厚所说诗与词的风格境界不同,诗讲究“浑厚阔大”,故多利用“雨”迷濛飘洒的特点来营造渲染环境气氛。例如,杜甫的诗句,“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同样写的是“细雨”,在杜甫的这诗句里表现出的意境,显然就跟欧阳修的“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大不相同。前者把“细雨”跟“长江”结合起来,迷濛中见阔大;而后者意象群中与“细雨”组合的则是“帘栊”“双燕”,其意境自然显得迷濛婉丽。而像“雷雨”这样的意象在宋词中几乎是见不到的,因为它太宏大猛烈与“词境”很不相合。唐诗中还有像王维的“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夜雨”“朝雨”所表现的主要也还是一种阔大清新的环境氛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里的“言”指的是言韵言味,包含着词人丰富细腻、深婉悠长的情感意绪。词(尤其是婉约词)所追求的多是迷濛细腻、婉柔清丽的审美情趣,主观感调涂抹得较重。故“雨”在唐诗中一般是渲染气氛营造环境,使境界阔大。而在宋词中除了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外,更大量的是借“雨”迷濛柔软流动的特点来寄寓表现词人的内心情感,于是一部宋词里洒落的不仅有“疏雨”“细雨”“愁雨”“暖雨”,而且有“黄梅雨”“南窗雨”“梧桐雨”等等。若从情感寄托来看,这些雨或苦或愁,或喜或忧,或含禅意或带豪情。如此则景语即情语,情景相交融,从而便把词的空灵婉柔的风格推向极致。如李清照词的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中既有环境的渲染,更有内心情感的泄注。黄昏时候,那点点滴滴的细雨,哪是滴在梧桐叶上,它是滴在词人一片悲愁的心里,句中无一“愁”字,但用“细雨”这一关键意象,便使得字字含愁。又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雨”在这里是什么?是景,但更是情,是词人外化的“闲愁”。《雪浪斋日记》载:“荆公问山谷云:‘作小词,曾看李后主词否?’云:‘曾看。’荆公云:‘何处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细雨湿流光’最好。”③看来王安石对词的评价标准,也是在于其境界的是否空灵婉柔。“一江春水向东流”固是名句,但境太阔,近于诗,从词的方面看故不如两“细雨”句精妙。清代词家况周颐也曾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④原来“词心”也是常由“风雨”而起而动的。“雨”这一意象之所以在宋词中被广泛取用,并以前述各种方式大量加以描写,极尽其趣,极尽其妙,名句纷出,佳构空前,其原因恐怕就在这里。可以这样说,我们只要从“雨”这一意象的使用中即可看出唐诗与宋词在风格境界上的差别来,所以读宋词一定要多多体味其中的种种“雨”。
注释:
①《美的历程》第16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②《美学散步》第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第4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④《蕙风词话》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萧兴国,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石在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