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假说“情感过滤假说”在民族地区英语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35303 浏览:1593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情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具有记忆、动力、调节等功能,它与认知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对二语习得者情感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把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与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研究,以期找到一些学习规律和启示,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情感过滤假说;情感因素;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
[]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045-4 doi:10.3969/j.issn.1006-283

1.201

2.04.013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著名的二语习得理论,主要内容包括:输入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习得和学习假说、情感过滤假说。近年来,国内对于该理论的研究更多地围绕输入假说和习得和学习假说展开,即注重认知因素的研究。而对于学习者情感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有研究表明:情感在二语学习中发挥着记忆、动力、调节作用,它与认知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二语习得者情感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把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与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研究,以期找到一些学习规律和启示,从而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本文首先介绍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然后分析民族地区大学生情感因素现状,最后论述该假说给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2.什么是“情感过滤假说”?

为解释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Dulay和Burt早于1977年提出“情感过滤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源于: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Dulay、Burt与Krashen(1982)对情感过滤作了进一步的定义:“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它潜意识地通过情感因素来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Krashen(1982)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他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习者就可以学好目标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要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的“吸入”(intake)。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有过滤作用。如果“情感过滤”高,语言输入就会受到阻碍;如果“情感过滤”低,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就小,获得的输入就越多。Krashen称之为“情感过滤假说”。同时,他把阻碍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概括为:①动机(motivation);②自信心(self-confidence);③焦虑(anxiety)。学习者只有在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无焦虑感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贾冠杰,1997)。王初明(2000)认为:态度和动机等情感因素会影响潜意识的语言习得,情感过滤作用越小就越有利于语言的摄入。情感包括感情、感觉、心情、态度等方面。情感因素包括动机、焦虑、态度、自信心、自尊心、容忍度、冒险心、移情等。这些因素在不同学习环境中表现形式不一,影响程度不同(Arnold & Brown, 1999)。Ellis(1985: 117)指出:学习动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Gardner和Lambert(1972)把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拥有前者动机的学习者有与目的语文化群体结合的愿望,会主动去学习目标语;而后者迫于求职、考试等压力,学习态度相对被动,在遇到困难时就容易产生害怕心理,产生情感障碍。学习者的个性因素(personality factors)与外语学习的成效有关。在个性因素中,尤以自信心最为重要(Krashen, 1982)。自信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强的学习者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和挫折,自信心弱的学习者由于过多顾及面子、怕出错,因而失去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根据 Horwitz和Cope(1986)的定义,二语学习焦虑是二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二语学习的看法、学习二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的心理活动。Arnold和Brown(1999)认为课堂上出现焦虑会产生不利影响,学生会因焦虑而紧张,造成课堂表现差。过分的担心会耗费学生本来可以用于记忆和思考的精力。而自信心则可以帮助减轻和消除焦虑。

3.民族地区大学生情感因素现状分析

3.1 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焦虑情绪

语言焦虑指当学习者应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时产生的害怕或忧虑情绪(Gardner & Maelntyre, 1993: 157-194)。虽然一些研究者认为适当的语言焦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语言学习,但多数研究表明: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当学习者与他人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语言水平较低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民族地区大学生多数在入学前外语程度普遍较差。所以,相当部分学生课堂上听不懂老师的发音,理解不了老师讲授的语法等知识,跟不上老师的课堂节奏,于是产生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导致他们怕出错,怕老师批评,害怕回答老师的提问,不愿意参加课堂活动,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3.2 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存在差异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自尊是学习者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评价与认识。Brown认为:“我们的内心体验和外界的交往均影响自尊,它是在人们自身经历积累和外部世界对自己的评价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无论是认知活动还是情感活动,自尊在二语习得中都起着关键作用。笔者通过对贵州省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大二的1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与部分学生面谈发现:民族地区学生外语成绩与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成正比,成绩越好的学生,自尊心越强;成绩差的学生明显缺乏自信心。大量研究表明:在自尊受到保护和鼓励的环境中,学习的认知活动更有效。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要尊重学生,多给予鼓励,增强他们自信心;避免太多批评和负面评价,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3 学生学习动机主要属于工具型动机

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能否有效利用一切机会去使用或操练第二语言,它决定学习者参与第二语言学习的主动程度,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主要是工具型动机,非英语专业学生主要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以便将来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英语专业学生主要是为了通过专四、专八考试,毕业后能找到与英语有关的好工作。拥有工具型动机的学生学习动力往往不能持久,遇到困难时容易半途而废。

3.4 教师忽视学生情感状态

Krashen认为,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对语言习得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据笔者多年来对民族地区大学英语课堂的观察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大学英语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上英语课的热情不高,上课睡觉、聊天、看其他书籍的人不在少数。以上这些现象存在的部分原因是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认知因素而忽视了情感因素。他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也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导致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师生“距离”越来越远。

4.“情感过滤假说”对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4.1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大学英语学习的动机是外语学习者为一定的目标而努力的驱动力,是大学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个人情感因素。影响语言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习者学习外语动机的强弱既与学习者本人有关,也与教师和教学环境有关。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强调学好外语对今后工作、学习以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把学习者的工具型动机转化成强大的、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4.2 教师应努力创造情感过滤低的语言学习环境

Krashen(1982)在情感过滤假说中指出:可理解的输入只有在情感过滤低时才有效。在这过程中,学习者会潜意识地过滤掉他们在心理上不认可的输入,让其情感上认可的输入进入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然后才能发展成语言能力,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越小,获得的输入越多。因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创造低过滤的学习环境:
(1)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Rogers指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提供了重要的心理环境。而不良的课堂氛围会对学生造成压抑感和不安全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外,也要有和蔼的表情和亲和力。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鼓励的眼神、理解的表情会带来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教师的亲切。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多数学生对外语学习有畏惧感。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其对学习的恐惧感。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帮助其建立自信心,为其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语言学习环境。
(2)培养学生自信心,降低其焦虑感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不断地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如果学生发现自己受老师或同学轻视,容易有挫折感并丧失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同时避免对学生作出过多的负面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评价,对其不足的地方应采取委婉的方式教导,不能以教师的身份进行训斥。教师的赞扬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减少学生的焦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正如Krashen(1982)指出的:“自信心高的学生更能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更不易受约束,这种自信心的力量使得他们更不易受到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所威胁。”
(3)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保护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指出: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按“假设(hypothesis)→验证(testing)→纠正(correction)”的步骤进行的。因此,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而不是大发雷霆或批评挖苦。民族地区学生外语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方式也较为被动。因此,外语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每错必纠的做法不仅打断正常的语言活动,也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当学生在进行语言输出活动时,如:自由演讲、两人对话、小组讨论等,如果不是严重影响主题表达的,教师可以不必立刻纠正,以保证语言交际活动的流畅性及维护学生的积极性。如实在急需改正,也必须是“温和的改正(gentle correction)”(薛荣,1999)。另外,教师应高度关注和倾听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对发现的普遍性错误,应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予以纠正。

4.3 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如今,民族地区相当部分教师仍然运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模式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首先讲解课文的词汇和语法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实例复习这些语言点;接着教师结合具体的课文语境逐词逐句地翻译讲解;最后带领学生做课后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相当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各项课堂活动,使其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应由原来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评价者、提示者、参与者、帮助者、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等多重角色(ibid.)。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否得当,能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除了要不断改进具体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必须懂得学生的学习心理,善于倾听并接受学生的合理意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4 加强目标语文化输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二语学习者如果不了解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就不能真正领会该语言,语言习得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灌输语言的文化内涵,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材料的内容,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另外,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可与本国文化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帮助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预见可能产生的语用错误,促使交际的成功。当然,文化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意从课外的各种语言环境中了解目标语的文化,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