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理由设置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18872 浏览:836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更加高效地通过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 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原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景.在数学问题的情景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知冲突,这种冲突很容易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在讲授九年级(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日食景象及日食发生的全过程,然后要求学生用两个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圆来画出刚才演示的日食过程.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把生活实例转变为几何图形的化归能力,而且通过一个生活背景,激发了学生探索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积极性,活跃了数学思维.

二、注重问题引导,保持思维持续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是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的.但这一点往往被我们教师所忽视.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常会出现提出问题后立刻要求学生回答.当学生不能回答时,便提出另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或者干脆教师自问自答.其实,这都是对学生思维的干扰,根本失去了设问的作用.我认为,“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很活跃.教师
提出问题后,就一定要求学生思考和解答.当然,值得研究的是,问题提出后应该留给学生多少思考的时间?我觉得,思考时间的长与短与两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问题的难易程度,二是被问学生的实际水平.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可做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切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喧宾夺主.
九年级下册中,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是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可是二次函数的配方方法和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方法是有区别的.我记得在学习完类似y=x2-3x+5 这样的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函数配方法之后,有这样一道例题: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y=-2x2+4x-6 的顶点坐标.我没有直接讲解解题方法,就请一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他学生练习.结果我发现,这位学生在黑板前愣了好半天才动笔,方法也与我想的不同:
y+6=-2x2+4x,
-y=2(x-1)2+4,
y=-2(x-1)2-4 故顶点坐标为(1,-4).教室里转了一圈后我才发现,班里有一半的学生是用这种方法做的.我知道,这是由于受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影响.我表扬了这位学生的聪明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问道:“还有其他方法吗?”……课后我觉得,如果我脱离学生而没有和学生的思维同步,直接告诉教材上的解法,学生肯定会用我的做法解题,但不一定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更不会体会教材上解法的优越性了.

三、突破问题定势,注入思维活力

课堂问题的设置不是千篇一律的一问一答.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体现创新教育,不仅课堂问题的内容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而且设问方式也需要我们巧妙安排.不能让学生总是照某一特定的模式来思考问题.那么,我们教师是否应该在设问方式上下一翻功夫呢?比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设置“有奖”抢答比赛;在一段知识内容告一段落的时候.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常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或者请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另一部分学生来回答.出问题和答对问题的学生都给予一定形式的表扬和奖励……,这样做不仅突破了课堂设问的定势,给学生注入思维活力,而且对促进学生反思,培养学生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四、提倡问题反思,升华思维品质

不少学生在解题或回答问题时,易犯就事论事、就题论题,“铁路巡警,各管一段”的毛病.知识支离破碎,脑海一片空白.一个学生由于单位换算错误,竟在黑板上计算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距离地球最远距离是3 厘米,还大摇大摆地回到座位,不以为然,结论荒唐,引为笑柄.因此,我们提倡在课堂问题设置时要留时间给学生进行反思,反思在一堂课结束时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升华思维品质,乃至综合所学知识都有莫大的好处.
总之,教学过程既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又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作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如何通过课堂问题的设置,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结构形成优化控制与调节,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完成教学任务,是值得我们教师为之深思及探索的问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