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职业学校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深思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23587 浏览:1001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已成为职业学校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几年来,政府积极倡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职业教育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产教研结合、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教育部于2010年11月印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1-2]
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办学,建设紧密型实训基地,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学校办专业、专业办基地、基地产业化、专业基地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办学的发展概况
从国外职业教育的情况看,发达国家十分注重职业教育与企业的教产合作,如:美国最有影响和最成功的“合作教育”模式,由美国大学与企业联合创办“合作关系委员会”;被视为“德国经济腾飞秘密武器”的“双元制”教育;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模式;韩国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将“产学合作”法制化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英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日本的“企业教育”模式;新加坡借鉴德国“双元制”而提出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等。
从国内职业教育的情况看,深沪、江浙、京津、青岛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涌现出一批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经过资源整合,使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紧密相连,走上了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轨道。如继承历史传统、引领改革新潮、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的“浙江道路”;行业举办、企业为主、工学结合、国家试验区的“天津模式”;探索中国化“双元制”道路的“沈阳经验”;集团化发展、“订单式”培养、深层次合作的“青岛典型”;广东被誉为我国职业教育成功典型的深圳“宝安模式”;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校办企业”……各地经验异彩纷呈。
二校企一体办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校企一体办学的开展呈现火热景象,但是,职业学校由于在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教学模式、师资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长期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轨、与企业要求不一致、办学条件差、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不对口、学生学情素养差等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同时,企业方面在接纳学生实习的能力上受到企业生产的影响,缺乏为学生提供实习教学的积极性,出现了合作中“校热企冷”的现象。这些现象,无疑给我们实现校企一体办学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那么,这些现象的背后,原因何在?究其深层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认识上,企业、职业院校、政府和社会对校企合作价值功能的认识,还存在着局部意识与全局意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许多企业和学校都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观念。
第二,在政策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在具体落实上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严密的法律法规支撑、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权威的宏观协调机制。这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校企合作存在的一些潜在风险也难以掌控。
第三,在条件上,资金的不足、设备的匮乏、场地的限制以及企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差距,都制约了校企合作深入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在运行上,企业着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而产生了应付现象与短期行为,学校追求解决实习和就业问题而出现了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
三关于校企合作,推进职业学校“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步建议
当前,在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我们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如何使校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尚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约;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还缺乏具体的方案和监控制度;三是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也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针对以上三大难题,提出以下三方面思考和建议:
1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支点:实训基地建设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然局限于学生实习、见习、推荐就业等方面,这种不紧密的合作关系的结果只能为学校提供一些不稳定的学生“就业基地”,实训教学流于形式。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建设紧密型实训基地的支点。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靠学校一厢情愿,关键在于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当前,许多职业学校采取冠名班、订单班,“引企入校”、“办校进厂”等多种方法,积极探索“校中企”、“企中校”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这些方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找到了能为地方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众多地方企业能方便的找到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又安心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为企业提供经济便利的高科技服务。校企双方通过订单培养、科研合作,共同培养进得来、出得去、用得上的人才,只有当双方在合作中都获得了好处,校企合作才能改变过去“一头热”的现状,变成互利双赢的行为。由企业提供订单,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和师生为其进行生产活动,收益双方分成。这样的合作方式既为企业解决了难题,也使师生在实践中提高了技能。
2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学生与员工的对接,教学与生产的融合
职业学校办学的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只有首先成为企业的“预备员工”,才能在学校真正实现由“学生”向“员工”角色的转换。
当前,学校作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由于场地、设备不足等原因,校内基地实训功能不够,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严重脱节,而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训基地”,缺乏教学功能,因此,如何使教学与生产融合对接,共育人才,是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办学的核心所在。
一方面,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应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力度,按照其所对接的企业实现资金和场地专用,同时争取企业的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使校内实训教学场所按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教学车间一体化,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中熟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提高技能,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将部分课程带到企业实训基地,由双方教师组织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技能培训与顶岗实习过程进入良性循环的对接状态。
3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的保障: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政府统筹,多方参与,共建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是实施校企一体办学的根本保障,如何建立“双赢”机制?
首先,要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制订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合作指导思想、条件、制度、参与度、内容、形式、管理水平、工学效果、合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检查,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积极开拓服务空间,要依托企业的专业技术背景,吸收最新的市场信息和专业动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引进企业一线人才和产学研项目,更好地进行专业改革和师资培训;企业要借助学校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模式,注入企业文化和工作过程,推广企业认证制度,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的无缝接轨。
最后,校企双方要在行业学会(协会)参与、就业资格准入制度的确立、校企股份制的合作模式、产学研项目和技术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3-5]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2010.11.
[3]马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时代创新[J].职教通讯,2006(10).
[4]霍晓光.校企合作产学互动订单培养[J].中国培训,2006(2).
[5]丁金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