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点睛画龙还须点睛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17757 浏览:807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结束语它既是一堂课的结尾,又是下一节课潜在的开始。好的课堂结尾,是将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现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的表达方式作一简要概述:

一、概括总结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收束方法。这种结尾方法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起到一个总结和归纳的作用。系统而有条理地梳理已学过的知识,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能条理分明地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在总结时要做到言语简明扼要,避免罗嗦。
《游天然动物园》一课的结束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作者抓住了源于:职称论文www.618jyw.com
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等动物的特点,向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既有美的享受,又有紧张刺激的体验。游览天然动物园,有着与参观一般动物园迥然不同的乐趣。这样的结语,总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了课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更有利用于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拓展延伸法

语文教学,仅仅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下与课文相关课外的内容,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书本外,让他们自觉去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
教学《恐龙》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恐龙世界的奥秘无穷无尽,大家可以走出课堂,去图书馆,去上网,去恐龙博物馆,去探求更多恐龙的秘密!学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后,可引导学生去读一读肖邦的其他小故事,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课文中,而可以去寻找并扩充与课堂上所学内容相通的千百个接触点,也补充了课内学习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收束,就像是一条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情感激励法

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船长》后,教师可以这样激发学生的情感,结束教学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共鸣。“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这种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可歌可泣,他的高大形象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他无愧于英雄的称号!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位英雄致敬!”老师慷慨激昂的几句话,一座镌刻着船长品德的“丰碑”仿佛赫然出现在学生眼前。此刻,我们发现哈尔威船长已在学生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四、巧设悬念法

课堂教学的结尾有时要能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教学《爱之链》时,我这样说:“乔依醒来后会发生什么事?今后他们一家的生活将会怎样?……这一切都牵动着大家的心,大家可以拿起手中的笔,给故事添上一个结局。”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给课文写上后续,这样一举两得,既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锻炼了写作能力,又解决了疑问,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可见,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与作者、课文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结束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催人奋进法

现在的语文课本收录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对课文的解读,我们不光要着眼于文本,更要关注我们周围的世界,要贴近学生生活。作为教师,在教好书的同时,还应当好学生思想品德的引路人。所以,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崇尚真理,学会做人,我们要充分地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鞭策激励学生。这也体现在教学的结束语环节。
学生学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后,我是这样设计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真正内涵是什么?那就是要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要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那在你的心灵中的杂草,你将如何去对待呢?如此结束全文,贴近学生实际,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从而使他们在学文的同时更能明理,受到思想教育。
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方式,如巩固练习式、点明题旨式、创造意境式等。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各有特色。但课文体裁、内容及学生特点等各有差异,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结束语表达方式。当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结束语的表达方式。
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好比一场演出,结束语就好比这场演出的压轴戏。要使演出精彩些、成功些,就得认真探讨结束语的表达方式,语文课的整体效果也就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课已尽、意无穷的教学境界,最终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感觉。
参考文献:
郭建明.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方法设计[J].,科教论坛,2011,(5).
李金矿.浅谈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J].创新教育,2009,(3).
[3]胡庆宝.语文课堂教学收束法.2011年度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