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马克思主义历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16922 浏览:717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现代社会资讯发达,指导思想多元化呈现多元化趋势,而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历史教学
在我们的文科教学尤其是历史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一直认为政史不分家。所以有“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之说。前不久,在《六个为什么》(学习出版社,2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618jyw.com
009年5月第一版)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毁长城。而历史教学又不同于政治理论灌输,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判,具有很强的阶级性、时代性,存在不少争鸣和疑惑。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贯穿始终,应当通过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讲授,以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来教育我们学生,培养他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就是指“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人民群众的历史就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就是创造历史、决定历史,推动历史前进。“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①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总结,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科学史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并一次又一次推动大革命的进展(以后的两次起义)直至将大革命推向(雅各宾),总体说来,人民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是发起,并在危难中拯救大革命,一次次的推动大革命进行,直至最终胜利。所以恩格斯在谈到法国革命时指出:“在所有资产阶级的起义中,都是农民提供了战斗部队,……无论如何,如果没有这些耕农和城市平民,单单是资产阶级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也决不会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②
再看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的发展进程,更能突显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如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彻底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但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曾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蒋干(的功劳,即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决定作用);二:苏武(苏联武力,强调苏联加入中国战场对日作战的功劳);三:屈原(屈服于美国的);四:共工(领导的敌后战场)。我们的教科书讲得比较笼统简单,学生们往往觉得就是以上四种选择中的一种或几种。而这些答案都没有正确概括我们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单纯凭借自己的力量片面抗战,最终丢失了大量的国土。领导的军队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在敌人后方发动群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1944年,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仅一年时间各根据地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光复大片国土,解放人口1700多万。这在战略上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英美盟军的对日作战,起了重大配合作用,同时也为对日全面反攻,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重要条件。在抗日战争的残酷岁月里,广大人民群众置生死于度外,冒死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冒死保护伤病员,集广大群众智慧的地道战、地雷战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保存了中国的抗日力量,为抗战最后决战蓄积了力量。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包括全国一切爱国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和海外爱国华侨结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像一道铜墙铁壁,战无不胜,最终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只能无条件的投降。因此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所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③

二、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实事求是地、科学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这是落实“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史学方针的一个重要实绩。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更要指导学生要把历史人物置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去认识和评价,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标准去苛求古人。这就是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比如,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有人说他“以为天下始”。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正是他的暴政导致了秦二世而亡。但同时我们更应该肯定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集权的国家。更在于他创造了如何将已经在分裂的局面中习惯性地生活了数百年(也许上千年)的中国人统一在一起的制度基础。中华民族的发展,“统一”成为永恒的主题。再比如拿破仑,可算是个当之无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凭借其无人能及的军事才能,他成功地捍卫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埋葬了旧的专制制度,抗击了外来的入侵者。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镇压了继续发展的资产阶级革命,武装侵入了西欧诸国,并亲手缔造了新的专制政权,却最终走向覆灭的深渊。所以我们在肯定秦始皇、拿破仑等的历史功绩时,也要看到他们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客观分析,实事求是。

三、掌握阶级分析方法

所谓阶级分析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就要依据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阶级分析的方法。比如在讲授“商鞅变法”一课时,让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阐明作为新兴地主、农民、奴隶主旧贵族和各国国君的看法。使学生从各阶级、各阶层的立场出发分析问题,把阶级分析法渗透给学生,从而取代了简单的贴标签。同时也分析得出了商鞅变法的作用。如在新兴地主的眼里:变法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了,还能通过沙场杀敌,获得军功,加官进爵;在农民眼中:变法终于使其摆脱了奴隶身份,成了拥有自由和一定土地的农民;对于国君来说:新法使臣民们各司其职,经济发展,兵强马壮,当然能够在兼并战争中大获全胜。而对于奴隶主旧贵族而言:世世代代的贵族身份已经终结,特权被剥夺,还要去打仗,自然对变法恨之入骨。通过情境回放的形式使学生回到古代战国,演绎商鞅变法全过程,帮助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人物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之所以有不同的态度,是由他们的阶级所决定的,既生动活泼,又能准确理解把握阶级分析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形成了师生间、学生间信息碰撞,受到了抽象与直观相通,历史与现实相映、内容与情感相融的教学效果。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只有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他们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才能让他们在信息纷杂的现代社会和历史长河中不会迷失方向。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92
③ 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